查看原文
其他

星云大师讲《心经》 | 烦恼要去除,菩提也要去除

星云大师 花雨满天生命家园 2020-08-22


  • 共读书籍:星云大师讲《心经》

  • 推荐理由:以生活事说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间沉浮中找自在

  • 本期共读:本期内容为《星云大师讲<心经>》第十四课


▲星云大师手书《心经》






“真空”才得“妙有”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苦集灭道”是佛法的纲要,它说明了整个人生的次第,在佛法里叫“四圣谛”(四种真理):第一是苦,第二是集,第三是灭,第四是道。


苦,我和人的苦、我和物的苦、我和欲的苦、我和感情的苦种种,苦的类别很多。“苦”是现在我们正在受的苦。它的原因在哪里?就是“集”。苦是果,集是因,这是世间因果。那么,如果我们要学习佛法呢?修“道”是因,证“灭”,证到不生不灭,灭度生老病死,那就是果。道是因,灭是果,这是出世的因果。


当初佛陀第一次向人间宣布真理,就是讲说苦集灭道,也就是佛法的大纲。无论小乘佛法或大乘佛法,都是从苦集灭道引开来,而有三藏十二部经典。


当初佛陀三转四圣谛法轮。什么叫作“三转法轮”呢?第一次转法轮叫“示相转”,第二次转法轮是“劝修转”,第三次转法轮是“作证转”。佛陀是伟大的教育家,他说法的巧妙真是妙不可言!


第一次讲苦谛。初转法轮时,佛陀讲说苦集灭道的苦是“此是苦,逼迫性”。苦的定义是什么?能逼迫身心者是苦。二转的时候讲的苦是“此是苦,汝应知”,就是劝修。第三转的时候讲苦:“此是苦,我已知。”我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为我已经知道苦。


第二次讲集谛。初转时说:“此是集,招感性。”集,能招感善恶一切,如同吸铁石一般,把好与不好的东西都吸过来了。我们的第八识就叫藏识,如同仓库一样,无论好的、坏的,统统都把它藏到里面去了。业集招感而来,等到将来因缘际会时就受生了。二转时说:“此是集,汝应断。”集是烦恼,是业障,你们应该断。三转时讲:“此是集,我已断。”


第三次讲到灭谛。怎么三转呢?首先是:“此是灭,可证性。”寂灭、真如、涅槃,是可以证悟得道的。第二转是劝修:“此是灭,汝应证。”这么美好的世界,美好的境界,你们应该要去证悟。第三转是“此是灭,吾已证”,灭了生死、灭了烦恼的世界是什么,我都已经证得了。


第四次讲道谛。首先说:“此是道,可修性。”道是可以修,可以证的。所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可以修的;“六波罗蜜”是道,“四摄法”是道,都是可以修的。第二转说:“此是道,汝应修。”这个道大家都要修。道等于火车的轨道,火车在轨道上行走,就不会危险。道等于国道高速公路,你能依着交通规则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就会很安全。第三转说:“此是道,我已修。”这些道,释迦牟尼佛都已经修过了。


所谓“三转十二法轮”,佛陀的教育法一点都不带神奇怪异,其中有程序,有归类,有法则。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是示相转;“此是苦,汝应修;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这是劝修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这是作证转。


学佛能有这样的认识,能依这样子的程序,就不会错了。


没有烦恼,也没有般若


我们平常讲修行,有苦集灭道,有十二因缘,但是在绝对的真理、般若里,没有苦集灭道,没有十二因缘,真空里不会有一点杂质。


唐朝的李翱李文公问药山禅师:“请问禅师,什么是戒定慧?”药山禅师说:“我这里没有这许多闲家具,我这里没有戒定慧。”为什么?“因为一有了戒,就要戒除什么;一有了定,就要安定多少的杂乱、散漫;一有了慧,就要作好多好多的解释。戒定慧很麻烦,我这里没有这许多东西。”他真没有吗?有,有般若。般若里面,烦恼不可有,涅槃也不可有。


或许我们会觉得很糊涂,怎么烦恼要去除,菩提也要去除?有固然不可以执著,空也不可以执著?我想起几句很妙的话:“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一样地可以遮蔽天空;烦恼的乌云可以遮蔽我们的佛性,菩提的白云一样可以遮蔽我们的佛性。你以为没有烦恼,有个菩提就好了吗?那个菩提也不是真菩提。”我再用两句话说明:“铁链子可以锁住你,让你不能自由;金链子也可以锁住你,让你不能自由。”铁链子可以锁住你,金链子一样可以锁住你,烦恼的铁链、无明的铁链子,把我们束缚得紧紧的,那么菩提的金链子就不能把我们束缚起来吗?


读到《般若心经》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个“无智”,智是什么?智是般若,而空是连般若都不可以讲的。“亦无得”,说有佛果可证、有佛果可得,也不行。“无智亦无得”,是从否定上来看空,这个不是,那个不是。其实“无智亦无得”就如人家讲的“大智若愚”,不要以为无智就是没有智慧,无智就是真智,无得才是真得。我们的智慧是无分别的智慧,我们的得是无得的得,不要以为无智无得不好,无智无得的境界好得不得了。


唯有“无”才能与真理契合


有一天,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在开斗争大会。


先是眼睛提出抗议:“我们所在的这个人体不公平,我眼睛最有用,如果我不看的话,什么东西都不能认识,连路在哪里都不知道。眼睛是灵魂之窗,却偏要在那个没有用的眉毛下面,我不服气!”


鼻子也说了:“不要说你不服气,我更不服气!人的身体上,鼻子最有用,我负责呼吸,我一不呼吸,大家就死翘翘了。但是偏偏这么有用的鼻子摆在下面,没有用的眉毛摆在上面,我也不服气!”


嘴巴听到了以后,鼓起如簧之舌,大声地叫道:“我才是觉得最不公平、最不服气的!我负责说话,不说话,你们什么都不懂;我负责吃饭,不吃饭,大家都活不了。偏偏这么有用的嘴却摆在这么下面!”


就这样你攻击来,他攻击去,最后眉毛实在招架不住了,就说:“各位不要吵,不要叫了,我愿意到你们下面来。”


好了!现在眉毛移到了眼睛的下面。眼睛一看,“这不像人!”移到鼻子的下面,“又不像人!”再到嘴的下面来,“更不像人!”怎么办?大家议论纷纷:“没有用的眉毛放在上面才像个人,我们还是请它上去吧!”所以,你看它没有用,实际上它还是有大用,因为有它在这个地方才像个人。你以为无用的,它有大用;你以为无得的,无得里面的世界妙得不得了。


前面提到真空实相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无十八界、无十二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就是无十二因缘、无四圣谛。看起来,《般若心经》是在否定佛法所说的十八界、十二处、十二因缘、四圣谛。例如《佛遗教经》里说,佛陀讲的四圣谛是不变的真理,“日可令冷,月可令热”,然而佛说的四谛永远不变。但是现在这个不变的真理,在《般若心经》里却不能让它存在,要无,所谓“无苦集灭道”,唯有“无”才能与真理契合。


无论唯识家讲“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或是般若家讲“空”:这个没有,那个没有;它都不是否定现实的存在,也不破坏现实的存在,而是另外建立“有”,说有空、有唯心、有唯识。它在“有”的上面讲“空”,在“无”的里面讲“空”,在有无之间讲“空”。


《般若心经》非常重要、关键的一句话,叫“无智亦无得”。般若不但要无苦集灭道,连般若智、真空都不准说,因为动念即非,一说出来就不是般若了,一说出来就不是禅了。禅是参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般若的空也是如此,空一旦说出来就不是空了,空是完全实证的境界。



这一集星云大师把因果的循环用很明白的道理跟我们一一讲明,但若要参悟透彻还真的要反复的对理论研磨,然后再套用到生活当中来,这样多思索、多套用才能略参到一点开示。


而佛陀的三转法轮更加将善知识明白的证悟给我们。并要咱们明确的知晓一点,那就是我们所学的佛法都是很科学、并且有根可追的。在学习受教的过程中也都是有程序、有归类、有法则的。我想,这一定有别于迷信或者邪说,或者把我们的佛教育过于神化。


书读到此时,我对于在书中、在佛前、在善里感悟到的点滴,都将它们沉浸在了我的生命中。我想这样下去,定会让我此生的生命轨迹通向美好而自在的世间,在这当中乘凉、寂静而又幸福。

(注:《星云大师讲<心经>》作者为星云大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音频领读者和读后感作者为国信师兄。)

补课:星云大师讲《心经》

中途加入共读的师兄,点击下方蓝字,即可查看以往课程


序言《心经》 | 用般若智慧,改变你的人生

1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般若,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

2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般若有何用?
3 | 星云大师讲《心经》 得度的钥匙——波罗蜜多4 | 星云大师讲《心经》心的道路5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自由真的自在吗?6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五蕴皆空7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空”到底存不存在?8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无我便无苦 9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色”怎么就“空”了呢?10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机缘到了,开悟的因缘就成熟了11 | 星云大师讲《心经》丨追求功名富贵,是永远不能满足的12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如何超越身心的限制?

13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如何过上没有烦恼的人生?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心经》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