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想变得很重要(上)

赵丹喵 爱予星球 2024-04-06
延续上一期《2023,开启人生无限游戏(下)》,我们介绍了Tony Robbins提出的六个人生基础需求:

六大基础需求


1. 舒适性/确定性

2. 不确定性/刺激

3. 重要性

4. 爱与连接

5. 自我成长

6. 贡献

我们也提到了,这六个需求能给人类带来精神体验的满足感,是逐级增加的。所谓的玩“无限游戏”,就是通过【逐层跃迁】的方式,用平衡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六个需求,实现精神世界体验的进化。

有没有发现,这六个需求,还有一条规律?

1-2,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3-4,是人与他人的关系

5-6,又回到了人与自己的关系

不管是舒适性还是不确定性,我们都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参与。我们只需要【自己给自己】创造一定的环境和体验,来满足舒适性、和不确定性/刺激的需求。
我们只需要【依靠自己】,就可以满足1-2的需求。
3-4则要求我们走入社会,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去满足需求。所谓的“重要性”,是【我】相对于【其他人】的重要性,是【我】在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中,确认自己的独特性、重要性,找到自己对【其他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爱与连接”也是一样。我们只能与活生生的另一个人类互动,才能真正满足爱与连接的需求。
而到了5-6,则又回到了人与自己的关系。
第5条自我成长,在这条需求内耕耘到极致的人,应该是在艺术、哲学、科学、体育的领域内,不断攀登高峰的人。他们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乎世俗的评价与看法,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对于“极限”的诉求。
最近看《月亮与六便士》,对于画家斯特里克兰德的精神境界,毛姆是这样评价的:


“他的作品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就是那股拼命想要表现出什么的劲头。……他似乎有一些什么话好像拼了最后一口气也要说出来告诉世人,这就是他绘画的意义。他想最大限度地靠近他心中的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愿意使用任何夸张的表达方式。”

在【贡献】的需求耕耘到极致的人,一般只能从宗教和灵性的世界里去寻找。有过内观体验的人,应该对这个状态深有体会——比如说将内观传承了千年的老师们。葛印卡老师将内观从缅甸带到印度,从印度走向世界,让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宗教的人都可以从之获益。
葛印卡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传播内观。他一次又一次的开设十日课程,同样的开示讲了一遍又一遍。每一个听过葛印卡的开示和吟唱的学生,都能从他的声音、面容、语句中,感受到那种对待苍生毫无分别的慈悲和爱……每一次在打坐时回想起那种感受,我都能感受到胸口被注入一束暖流,让我热泪盈眶。
大概驱动他的,就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贡献】吧。为什么说到了这一层,如同【自我成长】一样,又变成了【人与自己】的关系呢?
跟【重要性】和【爱与连接】不同,在【贡献】需求层次的人,为世界、为他人付出的一切,都是【不要求回报】的。他们的世界里,的的确确只有【自己】,但那个【自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爱的源泉。
如同在《悉达多》里,开悟之后的悉达多对乔文达说的那句话:


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像太阳一样。某种古老而神秘的原子运动,在这些“圣人”的体内展开。他们自身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变成了一支纯净的管道,让这些力量、这种爱与慈悲,无差别的照耀着每一个人。他们是爱的载体,也是爱本身。
这便是人类能达到的,最高的精神境界了吧。

所以从1-6的需求,这样看来,有一种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感觉。
我们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确保自己舒适、安全,但也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好奇。
接着我们要去接触他人,必须要经过与他人的互动,体验付出和期待,体验接纳和连接。
但他人只是我们自身的镜像,只是我们领悟自身的试验场而已。经过了“他人”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自己。从自身之中,去领悟永恒。
我想表达的是,即使最终要回到自身,我们也无法逃过与他人建立联系这一道功课。“重要性”和“爱与连接”,是走向更高层次需求的必经关卡。
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修行”,几乎无法通过一个人在山中避世而发生。“修行”必须要回到生活里,在面对其他人时,照见自己胸中的狭小的念头、恐惧和评判。这种碰撞是必然的。只有在这种镜像一般一次次的碰撞里,我们才能最终确认“自己”是什么东西。
《悉达多》里是这样说的: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试着建立起以一种我们与【他人】互动的坐标系,来深度解析【重要性】的需求。





在开始给大家介绍这个【坐标系】之前,我想先提出一条定理:
【重要性】的需求,必须通过【直接的】,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
也就是说,我们在社会中进行的一切其他行为,不管是赚钱、耕耘一项事业、搞好一项运动、给自己贴一些标签……都无法让我们足够确认自己是重要的,独特的。也无法真正满足自己的【重要性】需求。
因为【重要性】是我们相对于【他人】的重要性。最终还是要回到,【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这个问题而言。
人们在世界上追逐许许多多的事情,其实都是在用一种很曲折的方式,去满足对【重要性】的需求。这背后有很多这样的底层信念:

“只要我有钱了,别人就会尊敬我。”


“如果我能考下博士,那谁都会高看我一眼。”


“赢下这场比赛,所有人都知道我,我就出名了。”


人们为什么会无止境的追求权力?为什么那些拥有了权力的人,如此享受其他人的溜须拍马、点头哈腰的服务?就是因为这个【重要性】需求。
但是,这些都是陷阱。
我们把下面这些称为【标的物】。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往往觉得得到了这些【标的物】,就能获得其他人的尊敬、喜爱,满足自己对于【重要性】的需求。

“标的物”清单


权力

特殊的技能

证书

名声、关注量

大房子

名贵的衣服、首饰、包包

特殊的体验(去南极、蹦极)

但是这些拥有【标的物】,能【决定】别人对我们一定有好的评价吗?
你想一想你是如何评价他人的就知道了。
你如何才能发自内心的尊敬一个人?肯定不仅仅是他“有钱”、“有权力”,而是他有良好的品格、一些让你值得学习的精神、一些你不具备的品质。
你如何才能发自内心的喜爱一个人?是他特别“优秀”、有很多的“外在标签”吗?这些也许会让你“羡慕”、“嫉妒”,但发自内心的喜爱?应该是这个人通过某种方式,在你生命里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积极的影响,并且持续鼓励着你的生命。
的确,拥有【标的物】,你会获得一些羡慕的眼光,会引发别人嫉妒的心态。你的确能影响别人。许多人把这些羡慕和嫉妒的眼光,当成了【重要性】。
但真正的【重要性】,是你对另一个人的生命,的的确确很重要,扮演着一种不可或缺的位置。如果有一天你不存在了,会在另一个人心里留下一道缺口。
这并不是说我们绝对不能追逐【标的物】,而是不要为了获得【重要性】,而去追逐【标的物】。
比如说,你喜欢钱,可以是享受金钱游戏,喜欢研究股市、投资,在变幻的资本市场找规律,享受这个赚钱的过程。
也可以是需要钱来满足自己的【舒适性】需求——也许你成长在一个经济不太宽裕的环境,很多想要的东西实现不了,心里压抑了很多委屈、抑郁的情绪。你可以用【钱】来让宠爱自己内心的小朋友,让ta更开心、更快乐。
甚至可以用【钱】来满足【贡献】的需求——为那些有需要的人,无私提供自己物质上的帮助。
但是,不要用【标的物】来满足自己对于【重要性】的需求。当你获得了【标的物】,也许你的确会迎来一些羡慕、嫉妒的目光,这些目光里,当然也可能有真的尊敬、佩服的成分。你努力去追求【标的物】的过程,也许真的会启发一些人,给别人的生命带来积极的影响。
但你永远都无法确定。
如果你没有真的与他人进行【直接的】互动,你很难确定别人究竟是怎么想的。
你辛辛苦苦追逐到了自己的【标的物】,心里想的却是……


别人到底是怎么评价我的?


我做的事情对吗?大家觉得我厉不厉害?


有足够的人给我点赞吗?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射雕英雄传》的结尾,成吉思汗和郭靖的对话。成吉思汗征战一生,扩张领土,建立帝国,临死亡时,却依然在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成吉思汗勒马四顾,忽道:“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疆域已达诸方极边之地,你说古今英雄,有谁能比得上我?”

郭靖则回答:“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

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际被他这么一顿数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四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下。

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中喃喃念着:“英雄,英雄……”想是心中一直琢磨着郭靖的那番言语。



好像这个主题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一直在反复被探讨。人到底如何才能觉得自己【足够重要】?君王将相,不管拥有多大成就,建立起多么宏大的帝国,都要面临这个问题——人们到底要如何评价我?
这也说明了,对于【重要性】的需求,我们永远不可能通过追求【标的物】来完成。因为【标的物】只是我们潜意识里,希望获得他人积极评价的一个手段。
回到上文提出的定理:【重要性】的需求,必须通过【直接的】,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
我们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与他人的互动,才能确定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才能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他人有正面的意义,可以获得积极的评价。


那,如何通过互动,来满足自己的【重要性】需求?
这里可以提出这个坐标系了。

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所有的行为、思想、语言,都可以归到两个类别里面,“要”与“”。或者说,“索取”与“付出”。
在这张象限图里,以中心点为圆点,向任意一个坐标轴的方向辐射,会出现四种情况。

A - 过度付出

B - 不敢付出

C - 过度索取

D - 不敢索取


这四种情况,都跟在他人互动,试图满足重要性需求时,出现的偏差位移。偏差位移的意思是,它们都无法真正满足重要性需求,正确的方向是往中心点移动。

换取话说,在满足【重要性】需求这件事上,ABCD的位置是在玩有限游戏,只有进入到中心点,才开始玩无限游戏。
我们逐一来看。这四种情况,其实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我不够重要】的底层信念。

A - “我不够重要” -> 过度付出。所以我必须不断为别人提供价值和服务,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

B - “我不够重要” -> 不敢付出。所以我提供的所有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我不需要为别人提供任何东西。

C - “我不够重要” -> 过度索取。所以我必须不断跟别人确认,通过索取和控制来见证我对别人的影响,才能感到自己重要。

D - “我不够重要” -> 不敢索取。所以我不敢去索取任何东西,也不敢去争取我应得的权益,我不配得到。


讲的再生动一点,我们想象这样一个情况,森林里面住着一群小动物,有小松鼠,小鳄鱼,小老虎和小螃蟹。忽然,天然落下来一只小麻雀,摔倒在地上。
小松鼠会立刻跳起来,跑前跑后,忙东忙西,一会儿抓树叶,一会儿采露水。小松鼠其实心里也很慌,它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摔倒的小麻雀需要什么,但它本能的一定要为小麻雀做点什么。
小鳄鱼会从池塘里爬出来看一眼,慢吞吞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是条鳄鱼,能力又不行,肯定帮不上忙的,万一弄不好,还会被其他小动物嘲笑。算了吧,这事儿跟我没关系,就又缩回池塘里了。
小老虎本来正有一群小动物围着它,听它演练森林之王的嚎叫,但忽然大家都跑过去看摔倒在地的小麻雀了,小老虎很不高兴,叫得更大声了,震下了好几片叶子。
小螃蟹非常聪明,它默默看了一会儿,发现小麻雀腿断了,它就找到一根树枝,用它的钳子把树叶剪成细细的条,帮小麻雀做了一个固定夹板。小麻雀站起来了,其他小动物都围了上去,给小麻雀鼓掌,没有人再记得小螃蟹。小螃蟹其实很委屈,但它不敢说什么,就默默爬走了。
你可以试着再看一遍这个故事。想象一下,你是里面的哪只小动物,如果是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有什么反应?

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当你代入自身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所有的反应都是合理的。
我们来复盘一下每个动物的小脑瓜里,会出现什么想法。
小松鼠:一定要为别人做事情啊,做事情是好事。还有什么能做的呢?我赶紧看一看,得让自己忙起来,不能闲着。
小鳄鱼:保护好自己就行了,别人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上去帮忙了人家也未必会记得我,再说我确实什么都不会啊。别给世界惹事也挺好的。
小老虎:妈的!不是都在看我吗?不就是个破麻雀摔了吗,森林里面天天出现这种事,有啥值得看的?老虎的吼叫再不看可就没有了啊!
小螃蟹:人家看不到我也正常,毕竟我这么小只,长得又不好看。可千万别主动去要点什么,多惹人讨厌,没事没事,自己回家算了,谦虚也是一种品质。
这就是为什么,你尝尝会听到一些【非常冲突】的“鸡汤式”教诲。
“做人最重要的是勇敢和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该出手的时候要出手。”这一条适用于小鳄鱼和小螃蟹,但不适用于小老虎和小松鼠。
“做人最重要的是谦卑,不该争的我们不去争,没必要姿态那么难看,内心谦和宽容才是最重要的。”这一条需要小老虎和小松鼠学习,但小鳄鱼和小螃蟹可能会用来“正当化”自己的行为模式。



几乎大部分人,都会处于ABCD四种情况,甚至是几种情况的组合。也可能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模式会跑出来。让你自信的场合,会变成小老虎。完全陌生的地方,你就想做小鳄鱼。
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若有若无的声音,偶尔会冒出来说——我不够重要

这个声音是一个埋在潜意识深处的,“不配得“的能量。说的玄学一点,这是原初的黑暗能量,《与神对话》里说的恐惧,《太傻天书》里说的分离。这是亚当夏娃吃下的智慧果,而后产生的“羞耻”。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安德逊(Susan Anderson)提出过“被抛弃的小孩”理论。大意就是人在出生的那一瞬间,从温暖的子宫被抛到冰冷的、陌生的世界,在婴儿记忆里,就会留下一个“与母体分离”的创伤性记忆。这种记忆,就成了日后所有的“不配得感”的原初的恐惧来源。
只要是人,只要经过了“出生”这个过程,内心世界都会有这样一颗“害怕被抛弃”,觉得自己不够重要的【黑暗种子】。
如何应对这个能量呢?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发展出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个模式是对“我不配”的一种反应。有的人是防御,有的人是攻击。有的人是保护,有的人是争取。
这个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莫比乌斯带的拓扑学结构。就是你一旦采用了这个模式,生活里的一切事情都被戴上的滤镜,你遇见的一切,想到的一切,做的一切,都会使你自行论证“这个模式是最合理的”。

(永远只会回到起点的莫比乌斯带)

举个例子。小鳄鱼是怎么变成小鳄鱼的呢?其实它小的时候也会去帮助小动物。但有一次,它试图救下一只在蜘蛛网里挣扎的小蜜蜂,自己锋利的牙齿却不小心扎伤了她。小蜜蜂的爸爸妈妈很生气,跑过来把小鳄鱼骂了一顿,说它多管闲事。小鳄鱼的爸爸妈妈也回头把小鳄鱼教育了一顿:

“我们是鳄鱼,森林里的动物天然就歧视我们,你多管闲事干什么”


“森林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不管你做什么,都不会有人说你好”


“你就老老实实当一条鳄鱼,不要去管别人的事”


从那以后,小鳄鱼的心态就变了。比如说它看到小松鼠忙前忙后,自己摔了个大马趴,就在心里想,做这些事情真可笑,有必要吗,像我这样躲着多好。它看到了小螃蟹做了好事也没人看到,就会跟自己说,看吧,果然就是这样,这个世界帮助别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别人根本看不到你,幸好我没多管闲事。
想法,认知,信念,行为,恐惧。这些要素互相促进。导致我们在人际关系上,无意识重复一些模式。

这些模式让我们无法真的与人连接,无法在真实的与其他人的互动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人际关系里的挫折,又很容易被转化为追求【标的物】的欲望。“我一定要获得xxx”背后可能是“这样大家就喜欢我了”。
比如说,小麻雀受伤之后,在森林里养了很久的病,小动物们经常去看望它,很久没有人来问候过小老虎了。小老虎觉得,一定是因为我的叫声不够那么厉害了,才没有人给我鼓掌,那我好好把我的【威猛虎叫】练的更纯熟一点!
于是,小老虎每天起早贪黑,从森林的东头嚎到西头,震落了很多片大树的叶子。但小动物们都被老虎吓到了,以为它非常生气,更加没有人敢靠近小老虎。小老虎觉得很受伤,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可能小老虎真正需要做的,是向小松鼠的方向靠近一点——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那,究竟要如何在【重要性】这个领域,开始玩无限游戏呢?
理论上很简单。识别自己在哪个象限,然后往中心点方向移动。

但操作起来,因为多年以来在人格内部不断被强化的莫比乌斯带,小动物们几乎很难逃离这个可怕的循环。
这几年很多人在说的”觉察“的概念,是走向改变的第一步。觉察自己的想法,觉察自己的恐惧,觉察自己处在一个莫比乌斯带上,正在不断重复已有的模式。
觉察起码可以让模式【不再加深】。日常的冥想练习,感恩日记,与其他人的交流,观察,自我疏理,这些练习都有帮助。
但觉察无法解决最本质的问题。
莫比乌斯带存在于潜意识里,必须要走到潜意识深处,走到这个闭环形成最初的一刻,才能彻底反转。
反转莫比乌斯带的过程,可以简单总结为三个步骤:决心、爱心和信心。
1、决心——认知到自己的行为模式,认知到莫比乌斯带的存在,下定决心抵抗【标的物】的诱惑,要深入到潜意识改变自己。
2、爱心——不断回到莫比乌斯带最初形成的那一刻,疗愈那个因为受到挫折而建立起“保护机制”的小朋友。比如说,小鳄鱼需要连接到童年那个试图帮助他人的自己,去认可自己的善良和努力,并不断给自己说,结果不好也没关系,你勇敢的去帮助别人,你就是一条很棒的小鳄鱼啦。
3、信心——重塑底层信念,并重新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应的【认知】和【想法】。比如说,小鳄鱼会渐渐走出那个封闭的,不愿意尝试的自己,学会给自己梳立新的信念“我是有能力帮助别人的”。再下一次看到需要帮助的小麻雀时,可能小鳄鱼脑子里的想法不再是“做这些事情有必要吗,多可笑”,而是“也许有什么是我可以做的”。

这三个步骤,在生活里,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才能全部走完。它们不仅仅需要认知和想法的改变,还需要摆脱情绪的控制,最后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这中间需要搭配大量的冥想练习、觉察练习,还需要逃离会【消耗能量】的生活方式,并给自己创造一个可以为这种深度探索与连接【赋能】的环境。
独自进行这种改变是很难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月前,我开始尝试了一期【无限游戏工作坊】,通过游戏和社群的方式,为所有想要走上自我探索这条路的人,创造一个环境,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工具。
工作坊超乎想象的成功,我们也将它变成了一个长期的社群,通过活动设计、理论支撑、和社群内部无条件的包容与鼓励,让森林里的小动物,能在一个有爱、赋能的环境下,收获自己的打破莫比乌斯环的【决心】、【爱心】、与【信心】。
目前社群还在内测阶段,所以只能通过群内小伙伴邀请 + 问卷 + 排队等待的方式入群,每个月仅有20个入群名额。不过我们的“使命”是尽快把社群的运营模式,和能够帮助到大家的理论和工具开发好,让它能容纳更多的小伙伴。:)


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感触,但目前还无法进入社群,通过游戏和工作坊的方式进行“实践”,可以试着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也许能收获一些答案。在这里,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答案,也许对你有所启发。
1、在我过去的生活里,我有通过任何【标的物】来满足自己的【重要性】需求吗?

我的答案:有。非常多。在我上大学的阶段,感觉突出自己重要性的方式就是能去美国读法学院,出国读书让我觉得自己很与众不同。后来到了美国,转学去了耶鲁,又在纽约大律所工作,这些外在标签都会让我心里很沾沾自喜。还记得自己在看待别人时,经常会有那种“我比你们牛逼”的心态,就是自我很膨胀的感觉。


2、这个【标的物】,有真正解决你【想要获得他人认可】的【重要性】需求吗?

我的答案:没有。我发现,仅仅是追求【标的物】的话,总会有人比我拥有更多的【标的物】。比如说后来去了耶鲁,发现有许多比我优秀很多的同学,就很受挫折。工作了之后,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东西不懂,获得【标的物】更加困难,每次被合伙人批评的时候,因为之前那个“我比你们都牛逼”的心态,情绪反应会尤其严重,对自己的评价迅速降到最低。


3、你最能和小老虎、小松鼠、小螃蟹、小鳄鱼之间的哪一个小动物产生共情?可以说一个或多个。解释一下为什么。

我的答案:小老虎。我一直都有这种心态,想用外在的东西包装自己。除了学历,还有后来玩极限运动,追求特殊的体验,在社交媒体上追热点之类的。总是觉得有越多人看我,我就越牛逼,越与众不同。渴望鲜花和掌声。


4、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个小动物?跟你从小到大的经历有关系吗?

我的答案:从小因为上学早,会被人夸赞天才、神童之类的,做得好的事情会被拼命表扬。习惯了得到称赞。好处是比较有自信吧,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很勇敢的展现自己。但每次没有人关注我,我就会特别失落。而且一点都无法忍受别人对我的冷漠和批评。


5、你有什么疗愈信念想告诉自己吗?

我的答案:你不需要别人的称赞,你是最美的,是森林里最厉害的王者。你要学会欣赏自己,连接自己,做得好时,自己鼓励自己就行了,没有必要伸着脑袋去看看还有没有人看到。你也没必要那么在意别人的批评,你自己知道你是很棒的呀,你很厉害,请自己跟自己确信你的力量吧!外面没有什么其他东西的。


6、你有什么相反的“无限游戏”的信念想告诉自己吗?

我的答案:用你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吧。宇宙赐予了你很多天赋,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你的自信和乐观,你的热情和表现力。这些都是你可以带给世界的礼物。去支持森林里其他的小动物吧,做它们的大树和桥梁,做它们脚下坚实的土地,也做它们热情的支持者和鼓动者。



小时候被爸妈批评,或者在学校觉得不开心时,走在路上,我常常会想:真希望这世界只有我自己。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可每每在电影里看到那种世界末日的场景,主人公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在城市里,我都能体会到一种巨大的空虚和无意义。如果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那即使我拥有了整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
我花了很多年才意识到,【获得幸福】这件事,我不可能通过自己独立完成。
我看再多的书,去再多的内观营,走过再多奇幻、刺激的地方,如果我在人群中坐立不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都无法将自己变得完整。
他人是自我的镜像。如果我们在这面镜像里,看到的不是幸福、喜悦和爱,而是自己的虚荣或自卑,幻想或恐惧,那我们依然无法找到幸福。
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说,一个人不是找到了一段关系:一个人创造了一段关系。
愿我们都能在重新创造的关系里,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

本期要点总结:

· 六个需求层次里,满足【重要性】需求的关键,不在于外部世界的成就,而在于【人际关系】

· 人们无法在【人际关系】里觉得自己足够重要,可能是陷入了过度付出/不敢付出/过度索取/不敢索取的有限游戏

· 之所以会进入这种有限游戏模式,在于原初恐惧带来的底层信念,和想法、行为、认知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无法逃脱的莫比乌斯环

· 逃脱莫比乌斯环,需要深入到潜意识层面去动手术,用疗愈信念解决童年记忆的伤口,再用相反的无限游戏信念,向自己本身的对立面发展

下期预告:《我想变得很重要(下)》


· 用【无限游戏】的心态来玩人际关系的要义

· “同理心大法”:连接自己的需求,也看见他人的需求

· 【坦诚】+【倾听】,打开人际关系无限游戏

·【人际关系工作坊】活动预告

下期发布时间:24小时之后,也就是北京时间1月26日(周四)上午7:00
那,我们明天见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