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 | 想要表达真正开心地笑,得用几个“哈”?

语言服务 2021-05-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文字周报 Author 王战领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


日前,某市一高中对骨干教师的培训要求,老师与学生聊天时,应使用如“嗯嗯嗯”,或者“哦哦哦”这样的形式,“深刻而强烈地表达你的感情”;而不能简单地用“嗯”“哦”来回复,以免陷入“词语雷区”。培训者甚至总结了使用此类词的“数量准则”,以“哈”为例:


“哈哈哈哈哈”,表示“被成功逗笑”;

“哈哈哈哈”代表“敷衍地笑一下”;

“哈哈哈”义为“你说的好无聊”;

“哈哈”将会被理解为“滚”。


并解释道:想要表达真正开心地笑,“哈”的数量必须≥5,这是基本要求。否则将会被理解成其他含义,造成师生间的沟通障碍。


我们不敢苟同这样的等级划分,但至少可以看出一条规律:在文字聊天中,说话人一次发出“哈”的数量越多,所表达的正面反馈就越好;反之,若低于一定的数量(比如5个),则会被认为带有负面情绪,且负面程度会随着数量的减少而增加。


仔细想想不难发现,上述现象的确存在于当代年轻人的日常聊天中。有人认为这是“词义弱化”的表现,就像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一样,“嗯”变成“嗯嗯嗯”“哈哈”变成“哈哈哈哈哈”才能勉强表达原来的概念。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准确,词义弱化一般是“从特指转为泛指的语义变化过程”,比如“美女”从特指相貌姣好的女子转为泛指一般女性。“哈”是一个拟声词,无论多少个“哈”放在一起,都只表达拟声意义,不同数量所带来的不同语言效果,实际上是语言使用的问题。


当代网络语言的使用,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求新求异”。年轻人看待事物容易烦腻,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凡事都想打破现状,以追求新意,彰显个性。像“哈”这样的高频聊天词汇,如果一直中规中矩地“哈哈”,那也太过无聊了。所以,要寻求改变。这是“哈哈”变成“哈哈哈哈哈”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改变要在语言的使用规律和原则下进行。经济性和象似性是语言使用的两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以理解为,说话人为了省时省力而精简语言片段的字数,比如用“爷青回”表示“爷的青春回来了”;象似性原则是为了使语言的组织方式与现实行为相一致,这也是人类一般的认知活动在语言上的表现。“哈哈哈哈哈”表现出来的是数量象似性,说话人连用多个“哈”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自己笑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不是随意的“哈哈”一下。字数越多,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越久。加上文字的“摹状”功能,简直画面感十足了。


另外,网络聊天硬件设备的不断进步,也促成了这一改变的发生。如输入法自带的记忆功能,可以记录使用者的输入习惯,甚至可以进行联想,这就使得打字变得特别方便,特别对“哈”这种单音节词的重复输入,更是毫不费力。于是,年轻人就更热衷于敲出一串性价比较高的“哈哈哈哈哈”,或者“嗯嗯嗯”,以收获不凡的语用效果。


这一结果产生了回溯效应:既然“哈哈哈哈哈”表示开心,一旦你“哈”得少了,就显得很“突然”,或者“别扭”,容易被理解为“跟我聊天你是不是不开心?”按照这一逻辑,文章开头有关“哈”的数量原则,就被回溯推导出来了。


题解至此我们认为,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它由人民大众所掌握、约定,自然也会根据人民的交流需求而发展变化。在信息畅通的当今社会,这种变化就像一股洪流,我们能做的大概只有“疏”,而非“堵”了。


本文原题为“为什么‘哈’不能停?”,原刊《语言文字周报》第1898期(2021年4月16日出版)

本文来源:语言文字周报

(ID:yuyanwenzizhoubao)

作者:王战领,上海师大语言学博士研究生


老规矩

觉得长知识的

点赞、在看、分享为敬



科普


科普 | 男导师的妻子叫“师母”,那么女导师的丈夫怎么称呼?

科普 |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当时”和“现在”经典 | 乔姆斯基谈语言、认知、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经典 |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上)经典 |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下)经典 | 乔姆斯基在2020巴西语言学会的讲座科普 | 乔姆斯基:最简方案的形成背景、现状及未来发展科普 | 什么是语言学?语言学就是学语文的?语言学有何用武之地?科普 | 语言学等于学语言吗?为什么要学语言学?科普 | 如何向理工科男朋友介绍语言学专业是干啥的?

科普 | 为什么要学语言学?

科普 | 如何阅读语言学论文?

科普 | Hilpert:为什么要学习语言学?

科普 |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全览

科普 | 汉语在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亲戚”?

科普 | 索绪尔语言观: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科普 | 布拉格学派:语言的结构、功能与诗性

科普 | 哥本哈根学派:关于“语言是什么”及其追问

科普 | 语言学发展历程及学派

科普 | 语言学专业学生心碎的十六个瞬间

科普 | 语言学专业学生的25种“怪癖”,哪一个戳中了你?

科普 | 25个让你意想不到的语言小知识

科普 | 只有语言学内行人才能看懂的11张图

科普 | 为什么可以说“我爸爸”“我妈妈”,却不能说“我狗”?

科普 | “牛轧糖”的“轧”到底读“gᔓzhá”还是“yà”?

科普 | “No.”并不是Number的缩写,而是这个词

科普 | “钱钟书” 还是 “钱锺书”?

科普 | “百年诞辰”还是“诞辰百年”?

科普 | 张雨绮、鞠婧祎、阚清子……这些人名和姓氏,90%的人都读错了

科普 | “蛋挞”“怼人”“撒贝宁”……这些词90%的人都读错了,不服进来看!

科普 | 中国古代才女班昭的尊称“曹大家”,你真的会读吗?

科普 | 中国最难懂的十大方言排行,有你的家乡话吗?

科普 | 全国各地普通话标准程度排行榜,你的家乡属于第几档?

科普 | 王伟:“字母词”是什么,该怎么管?

科普 | 汉字到底有多少个?

科普 | 为什么有些语言这么难学?科学家发现关键基因

科普 | 儿童语言中的可爱语法

科普 | 婴儿是天才的语言学习者

科普 | 语言学家的迷惑例句:关于性别问题的严肃讨论

科普 | 语言进化编年史:我们的语言如何进化,将来如何发展?

科普 | 学习双语有什么好处?能让大脑更健康,更持久年轻!

科普 | 脑洞大开!古汉语原来是这样发音的

科普 | Mojito译成“莫吉托”是标准的中式翻译错误

科普 | 惨绿少年、酒店猛狗……这些“令人喷饭”的词,居然都是成语

科普 | 万万没想到,这些词居然来自方言

科普 | 〇、丨、丅、彐、亖……这些真的是汉字,不是乱码!

科普 | 《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爆火!剧名为何这样翻译?

科普 |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A爆了!这里的“A”是什么意思?

科普 | 《红楼梦》中的生僻字词,你认识几个?

科普 | 7-ELEVEn,n 为什么是小写?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资源共享

获取进群方式


语言服务

11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欢迎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科普趣文


大家都“在看”,就差你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