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律所新人如何快速实现角色转换与身份认同|办案手记

龚思伟 天同诉讼圈 2022-03-20


本文共计4,866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初入职场,每个人都需要完成身份的转换。如何尽快地褪去青涩,适应律师这一新的职业身份及其工作方式,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本栏目此前已有多篇文章对此进行论述,故本文仅从个人经验出发,谈谈在此过程中如何实现身份重构与角色转换。


任何角色转换的前提都涉及对新的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为我们提供一个自我在角色中的定义,包括和角色有关的目标、价值观、信念、规范、时空和角色间相互作用模式的认知。而身份认同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对身份认同的认知,包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归属群体的认知。二是对自我归属于某一角色身份或群体的情感。三是主体在这些认知和情感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行为模式。[1]因此,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以适应律师这一新的职业身份。即从角色及情感上正确认知职业定位,其次在认知基础上改变自身行为模式,并通过行为模式强化身份认同。


一、心理切割—认同自己的律师身份


路径依赖是阻碍我们实现角色转换的最大拦路虎。


我们并非孑然一身的踏入职场,事实上每个人总是带着过往岁月的痕迹开始新的生活,而这些经历并不总是能够助益我们的发展。笔者刚入职时即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完全比照处理案例分析题的方式处理手头的案子,刻板的操作下很难有效的达成目标;如单纯考虑案件的法律问题,对背后涉及的交易模式不求甚解,而离开交易模式,如何能够准确理解合同目的,进而在解释合同条款时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


以上问题,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职场小白缺乏经验,如对实践中的各种交易模式一知半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过多的关注理论本身,一旦理论落到实践的土壤中,我们便不知所措。而要摆脱这种路径依赖带来的问题,首先需要从心理上做出切割,丢掉学生身份的包袱,以一名律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1.完成心理切割,积极进行心理建设


摆脱路径依赖的第一步,即需要在心理上与过去的自我进行切割。而在以往身份缺位的情形下,应通过积极的心理建设来弥补身份认同关系中的短暂空缺。


初入职场的新人,总是带有鲜明的学生时代的印记。而当我们不能快速的适应律师这一新的职业时,便只能向前以学生身份寻求心理的稳定,加之行为惰性,使得我们更难在职场中快速做出调整。


为了避免不由自主的溯及既往身份,有必要及时地进行心理切割,并时时敦促自己学会用职业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这种心理切割以往多半通过固定的形式进行,以学校的毕业典礼,师门的告别仪式最具代表性。但受疫情影响,很多2020届毕业生可能没有参与这种仪式的机会,“稀里糊涂”就毕了业成为了常态。而为了尽快适应新的身份,每个人都应该在心里给自己下场雨,给自己办一次毕业典礼。


而在完成了上述心理切割后,需要快速的取得新的身份认同,此时若不能尽快进入律师的角色,极易陷入被动局面。为了避免该种风险,我们应该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强化内心对律师身份的确认。同时,伴随角色转换,应该同步转换自己的思考方式与工作方式。如除了对基本概念及法学理论进行学习之外,更应注重该制度如何在中国法下落地,从实务角度出发对既有知识体系进行解构重建,完成从法学生到法律实务工作者的转变。


2.建立新的安全感来源


对于职场新人来讲,切断心理联系后的最大问题可能在于,如果不能迅速实现身份的转换,自身价值无法体现,将出现极大的安全感危机。而解决该种危机的方式,恰是利用身份转换带来的机遇。因为律师生活远比想象的要精彩,而通过付出劳动获得成长,真正实现一个人的人格独立,所带来的安全感更加浑厚真实。


窃以为律师的最大乐趣在于,在具体个案的处理中,可以体味横岭侧峰的法律理解与适用;在类案处理中,可以体察类型化的强大生命力。具体案件处理带来的丰富体验增加了课堂学习难以获取的乐趣,而在一次次的经验积累中,我们也终将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价值逐步得到实现,也就能褪去稚嫩,走向成熟。


对于诉讼律师而言,以最大化实现当事人的利益为目标,就该目标而言,仅仅局限于单个法律问题的分析极易一叶障目。诉讼律师的一粒灰,落到当事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因此,代理每一个案件都应尽最大努力,寻求最全面科学的诉讼方案。对于刚入职的律师而言,能够参与诉讼方案的制定,可以极大的增加团队归属感与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如若热爱这份工作,所思不过如何更优的完成各项事务,何愁不能实现身份的转换。


3.取精用宏,既有行为模式的保留


如前述,对于急需转换身份的职场新人而言,切断既往的心理依赖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此种切断仅是一种“术”的处理,却不必将以习得之“器”一并丢弃。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时代的诸般武艺恰可以被运用到律师事务的处理程序中。


(1)基础理论的理解与适用


学生时代注重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的学习,而律师需要更多的从实务出发考虑法律问题,甚至因委托人的利益而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且实务中所涉案例多半在逻辑上杂乱无章,案情展开亦不可能向教科书那般条分缕析。而正是该种情形,使得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的抽象与提取显得尤为重要,越复杂的案情越需要做该种基础法律关系的归纳,于抽丝剥茧中才能更精确的识别案件争议焦点。


由此,即使是更倾向于实务操作的律师,也应保持对理论的敏感并及时学习更新。对于职场新人来讲,更多的可能是需要寻找其中的结合点,快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因此,保持理论的敏感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快的寻找案件争议焦点、更全面的评估案件风险、更全面的设计诉讼方案。如若抛弃该部分,径直寻找案件处理之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事倍功半。


(2)实用技术手段的继承与发扬


除却已学理论的运用之外,我们尚有诸多技艺可帮助快速适应律师工作。


如利用文献检索之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份尽可能全面的法律检索报告。这其中检索平台的选取,检索关键词的选择均至关重要,具体内容可见本栏目相关文章,本篇对此不赘。


除却文献检索之外,学生时代的写作过程中总不可避免要对各种学说加以探讨。而不同理论的探讨,恰是合理评估案件风险,制定多样化的诉讼方案所必须的。只有从更多角度,更加全面的考虑案情,才能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就此而言,多角度考虑问题之思维习惯应当被保留。而且这种对既有习惯的选择性保留,交织着历史与未来,对于个人的心理过渡亦有裨益。


以上,通过心理切割与积极的心理建设可以快速完成身份角色的转换。而既有经验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处理律师工作,使我们更快的进入角色。


二、标准化—身份重构中的认同与强化


由上所述,角色转换的结果是要在身份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若无该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意味着身份转换与角色认同是失败的。而反过来,若是形成了特定身份下的行为模式,其又可以强化我们对身份的认同。


1.标准化工作模式—认知基础上的行为改变


对于新入职的律师而言,如果能够快速形成一套固定的工作模式,处理案件就能稍显从容,而且固定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更快的沉浸到角色中去。在流程化的案件处理过程中,新手律师也能够最快的参与到案件中去,体现参与感,增加归属感,获得认同感。



天同的案件办理始终遵循严格的标准化流程,从利益冲突检索、案件评估开始,至庭审结束、办案总结,每一步都追求极致。天同力求将代理的每一起案件都雕琢成最精美的工艺品,展示于中国法制进程的历史长廊。


幸运的是,每个初入天同的律师小白,都能快速从前辈那里获取这套经过无数实战案例淬炼的绝学,使每一个新手律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而除却这套上乘的武功招式之外,对于支持招式的内功心法,团队亦是倾囊相授。在具体案件的办理过程中,每一名低年级律师都受高年级律师的直接指导。作为新人,几乎团队里所有的律师都是我的指导老师。初次处理案件时,很多工作内容都是全新的体验,内心十分彷徨,但团队内的律师给了我极其详尽的指导,使我能够及时处理掉面临的问题。他们会仔细帮我批改每一份法律文件,对我的可视化图表认真地提出修改建议(即使是颜色搭配等特别细微的问题都会指导我反复修改调试),而在案情汇报中,合伙人会及时提醒我遗漏的案件细节以及法律分析的不足。而我每完成一项工作,指导律师等都会带着我进行复盘,分析我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正建议。除一对一的指导之外,我们还经常在团队内部就某一疑难问题展开小范围的集体讨论。以案件争议为焦点,以最优诉讼策略为目标,使得讨论更加具有针对性。而对争议焦点的准确把握又能保证团队处于同一话语体系下,同时更具发散性。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下,对具体知识点的随意抽取使用始终是我崇拜并为之努力的方向。这种讨论兼具了学院派的理论论战,又能结合实际案情需要,可以帮助新人更快的融入群体。


除了标准化的案件处理步骤及所内前辈随时随地的细心指导之外,基于一体化建设下的知识共享也是新人律师可以获取的宝贵财富。从实习开始,天同的办公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便不设限的向我开放。特别是知识管理系统内保存着历年研究课题、所内培训资料、实务处理技巧等丰富的内容,使每一个新人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知识支撑。这一切,使得我能够比较快速的融入到团队中;而以上,都得益于天同成熟的案件处理体系与知识管理体系。


在标准化的案件处理流程中,在合伙人、出庭律师、主办律师、辅庭律师四位一体的团队构建体系下,每一个初入天同的小伙伴都能迅速地找准自己的定位,肩负起其应该承担的职责。在心理预设与工作模式转变的双重影响下,实现小白的蜕变与成长。


2.个案处理—行为模式下的强化认同


在标准化的案件处理过程中,新人律师能够快速实现身份转换。反之,在个案处理中对标准模式的运用,又强化了新人律师的职业身份认同。


做到极致是每一个天同人的追求,这种追求正是在无数个案的处理过程中实现的。对于新人律师而言,在每一个案件的处理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这种极致的追求。进入天同的案件大概似庖丁刀下的牛,必得是要被拆解的条分缕析,即使毫无诉讼经验的律师也能够充分理解。尤其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在某案件汇报过程中,合伙人先是就案件争议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我进一步理解案情,其后又抽出时间指导我反复陈述诉讼方案。在这样一次次的重复之中,我感受到了自己哪怕渺小但踏实的进步,进一步增强了我对律师这份职业的认同与热爱,也使得我能更快跟上团队的步伐。

 


在一次次的个案处理中,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律师这个职业的工作特定,理解并融入天同这样一群近乎疯狂的律师当中,在极致的诉讼案件处理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价值与人生定位。正是个案的处理使得律师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以及技巧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得以强化身份认同。而对于法学生而言,大概每一个法科生心中都有一个忒弥斯,而个案处理正是我们实现对正义的理解与追求的最好契机。该种吸引力,我想对于新人律师而言是无法抗拒的。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见的一句话,现在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中蕴藏的力量。


自2013年进入大学开始法学学习,至今7年以逝。而人生所有不过10余7年,幸运的是这7年里我始终坚持着自己成为一名诉讼律师的梦想。大概每一个怀揣这一梦想的法学生都幻想过在庭审中激昂雄辩,实现自己对正义的追求。更幸运的是,我能够在毕业之际加入天同,寻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发烧友,帮助我更快的实现成长。


来天同已有数月,我也由实习生转变为这个团体正式的一员。这段时间里,我并非无时无刻都处于最佳的战斗状态。我会因研究不透案子、不能准确把握争议焦点而焦虑,因工作出错而气馁。但更多的时候,当这些情绪被消解之后,我逐步意识到这正是我走向一名成熟律师所要面对的。这些压力、委屈与情绪不过是我必须跨越的一个个小山丘。


而我有幸,能够与这样一群优秀人的为伍,能够在当下环境中找到一份自己喜爱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工作。像导师在毕业之际告诫我们那样,保持谦虚和踏实、保持自信和希望、保持理想和信念,这样一份工作使我能够沉下心来,踏实求学。每一位律师能够实现这种快速的蜕变,因为我们爱这份职业并愿意为之奋斗,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注释:


[1]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载《心理研究》,2012年第1期。


“办案手记”栏目由杨骏啸律师主持,战斗在办案一线的天同律师们将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日常工作中点滴形成的思考。如您对“办案手记”栏目有任何想法、意见、建议,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查看往期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