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专栏 | 宁潇贤 张静怡等:数字化创新与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变革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08-13

引用格式

宁潇贤,张静怡,曹若琪.数字化创新与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变革——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理事会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4):17-25.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4.003.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究

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专栏

数字化创新与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变革

——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理事会综述

宁潇贤   张静怡   曹若琪


摘要: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向更高质量发展的焦点趋势。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抓牢变革机遇、把握时代脉搏、融汇各国经验、深化多边合作尤为重要。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自成立起一直致力于围绕合作教学、能力建设、知识共享与公众宣传四个领域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2022年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年度理事会回顾了联盟该年度工作,围绕高等教育数字化创新与合作及未来发展等议题,提出高等教育从业者应抓住机遇,持续促进新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评估标准,以应对数字化环境对高等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技能,促进慕课等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以及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需坚持成果服务育人、创新推动转型、合作促进交流,以期推动联盟发展与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高等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慕课;在线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更新;模式变革;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3)04-0017-09

作者简介:宁潇贤,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职员,学士(北京 100084);张静怡,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硕士(北京100084);曹若琪,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北京 100084)

一、大会召开背景以及基本情况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创新版图进行重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得到充分肯定,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逐步呈现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2]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总结应对新冠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3]数字化转型成为高等教育走向新时代的必经之路,[4]主动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重构高等教育未来的格局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5]

2022年,教育领域召开多场重要国际会议,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路径。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数字革命——包括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和大数据的兴起和发展——正在颠覆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不仅受到这场革命的影响,而且将打破传统模式,反过来对数字革命产生影响,并持续反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6]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高度重视数字学习和转型,将其作为教育变革重点关注的五大行动领域之一,重申数字学习是一种公共产品,各国应当加强投资和行动,抓住数字革命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推动教育变革和终身学习,使教育更具包容性、公平性、有效性、相关性和可持续性。[7]

为携手构建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后疫情时期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危机下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推动世界高等教育变革,来自6大洲14个国家的17所大学与3家在线教育机构于2020年共同创立世界慕课联盟,并将秘书处设在中国的清华大学。[8]2021年,世界慕课联盟在成立一周年之际召开首届理事会,通过联盟更名为“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提案。会上,联盟理事会成员及机构代表分享各自关于在线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思考,以及对未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持续深度融合的展望,并表示要持续扩大合作范围,不断创新合作内容和模式,积极推动全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围绕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议题开展合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9]2022年12月6日至7日,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召开该年度理事会,来自12个国家17所高等教育机构的联盟理事会及执行委员会成员参会。会议回顾联盟2022年度工作并携手各联盟成员机构共商高等教育数字化创新与合作及未来发展。

二、全球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深入推动教育变革与发展

2021—2022年,联盟围绕合作教学、能力建设、知识共享和公众宣传四方面开展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构建一个致力于高质量慕课和在线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国际社区。

在合作教学方面,联盟积极搭建全球融合式课堂,与联盟内外合作伙伴交换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在本地构建全球化课堂,联盟成员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智利大学、蒙古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逾千名学生实现同步的跨文化互动学习,并积极探索学分互相认可。在此基础上,联盟推出全球融合式证书项目,整合跨专业培养资源,营造学科交叉的培养环节,满足学生更加多元的学习需求。

在能力建设方面,联盟有力地团结联盟内外高校搭建全球高等教育沟通与交流平台,助力教育从业者能力建设。联盟在2022年度中持续以在线教育对话为载体,举办10场网络研讨会,邀请全球专家分享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经验,增进教育工作者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等话题认识。

在知识共享方面,联盟扎实推动生产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公共产品。联盟秘书处围绕“全球发展倡议”,采取融合式教学模式,邀请不同领域学者面向全球学习者介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等国际议题的研究进展、应用方向以及全球合作模式,促进中外青年互学互鉴,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知识,呼吁当代的全球青年共同携手助力全球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公众宣传方面,联盟持续创新师生在线互动方式,以开放创新挑战赛为抓手,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传播。联盟秘书处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大学校园和学习环境”为主题,面向学生开展在线跨学科创新实践,针对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进行研讨和方案开发,增强青年对确保包容性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的认识。

理事会成员高度评价联盟2022年度工作,一致认为,联盟未来将继续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慕课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促进师生数字素养提升,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科技为动力满足学习者的终身学习需求,持续搭建和优化全球在线教育沟通交流的平台,推动建立连接世界的学习共同体。

三、深刻认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挑战

(一)教育公平: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亟待提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纳为使命核心,世界学习者应该拥有公平、普惠、可持续教育的机会。[10]然而,从教育普及率来讲,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亟待提高;而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视角看,教育普及率(尤其是高等教育普及率)也存在内生性的不均,主要体现在弱势群体或少数民族在获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上仍存在障碍。[11]

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指出,虽然高等教育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目前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率仍处在较低水平。因此,高等教育的数字革命是应对这一挑战、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模式,并确保优质教育资源普惠性的最有力工具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正不懈地推动这一变革,通过促进国际课程建设、加快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等方式来提高高等教育的全民普及率。

在高等教育资源面向少数群体和族裔分配上,奥克兰大学副校长艾瑞克·理山德(Erik Lithander)以新西兰背景下毛利族获取高等教育的诸多障碍作为案例,探讨数字技术变革教育在弥合地区教育不平等上的优势。毛利族的学生在获取教育资源上面临一些困难。例如,高昂的生活成本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无法参加线下的校园项目。而在线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廉价的学习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表示,奥克兰大学会继续负责支持毛利族的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进一步消除区域教育不平等。

(二)教育质量:教师技能与学生能动性有待提高

在线教学也面临着亟需提高教与学质量的挑战,教师的教学模式若不及时更新,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不易激发,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模式较为单一、学习互动性有待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中国成为教育强国的目标,这需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发挥教育者的潜能。[12]除此之外,学生在线学习容易感到被孤立和缺乏社群归属感。在线教育需要向能动性更强、更加有活力以及增强社群互动的方向转型。[13]

康奈尔大学副教务长保罗·克劳斯(Paul Krause)认为,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面临一些风险。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确保在线教育的质量存在难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共享教育资源可以节省教学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的海量公开信息良莠不齐,并不一定能够确保教育效果。康奈尔大学将人们在学习中产生的能量定义为“教育活力”,用来指代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因此,在线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是要权衡教育活力和教学成本之间的关系。康奈尔大学既致力于扩大受教育学生的范围,又关注保持教育的优质效果和在学生中的高度影响力。同时,教育需要确保学生在线上学习中不会感到被孤立以及取得学习成效,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充分与学习者互动,调动其积极性并帮助他们有效应用知识。

智利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主任西西莉亚·圣皮埃尔(Cecilia Saint-Pierre)总结在线终身学习项目的实践经验,认为在线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中最为重要的是提高教育的质量。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技能的提高,教师需要以更加积极的教学方式教授课程以吸引学生参与在线学习,还要促进教学开放合作,保持与其他大学的交流;二是在线课程质量的保证,提高教师的技能以及创新课程的评估方法非常必要;三是学生学习分析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参与学习和使用教育资源的方式。

(三)教育模式: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教育模式迫切应变

科学技术在教育变革中扮演十分特殊的角色,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加速促进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14]高等教育正迎来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模式变革。视频平台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知识生产与传播主体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挑战,知识存储和组织形式更加碎片化,学生长期学习的碎片化知识会给深度和系统性的学习带来麻烦。[15]因此,新技术为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伴随着风险与挑战。

学习星球研究院(Learning Planet Institute,LPI)执行副院长盖尔·梅因盖伊(Gaell Mainguy)表示,在线教育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各高校和机构需要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人工智能(AI)技术,如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对话式语言平台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

首先,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被改变。这类AI工具的界面是交互式的、综合的、人性化的,用户可以向它询问任何问题并得到用近乎完美的语法生成的文本答案。此外,用户也可以在文本中加入引用等任何希望获取的内容,这种模式无疑会打破原有的信息搜寻方式。

其次,AI工具对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教学材料及教学方法形成一些挑战,如权威性和时效性。传统教学材料更新速度不及AI工具对最新内容的检索速度,一些新技术、新政策、新发现与原有教材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要策划好教材必须要注重内容,高品质的教材的标准值得商榷。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了解当下学习方式与未来学习方式的区别,以及支持学生和教师应对未来变化的方式方法。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不成熟的应用也可能使高等教育领域出现更多的错误信息。针对此种情况,目前LPI正在尝试设计一个帮助创建内容的AI工具,为网站上的知识提供一些安全的操作空间,以避免目前错误信息横生误导大众以及内容信度低的问题。盖尔·梅因盖伊表示,未来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而不是被技术裹挟。

四、积极探索数字时代高等教育变革方法

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一系列冲击,包括但不限于在数字化环境下逐步推进教育公平,在信息芜杂的虚拟环境中保持教育的品质以及推陈出新,摆脱传统教育体系的桎梏,构造创新、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教育工作者需要因时因势采取措施、制定策略来破除新技术、新时代带来的迷惘与发展障碍。专家学者就高等教育的模式变革、应对措施与实践经验进行深刻而广泛的交流。

(一)转变教育理念,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验

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会上许多机构与专家表示,越是在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越要强调人类与人文主义在日新月异新时代中的价值与地位。教育工作者应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真理,始终将育人作为核心工作。

2U首席平台官、edX在线教育平台创始人阿南特·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强调,教育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必须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此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校面临三个发展趋势。一是提供数据支持的学习体验。目前97%的组织都意识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投资这些领域。例如,edX在全球有4600万学习者,平台通过大数据创建一种机制,让学习者设定个性化的目标,系统会查看这些目标并发出激励机制。统计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将学习者的参与度提高两倍。二是模块化和可堆叠证书不断增长。调查显示,68%的成人学习者偏向于时间更短、更灵活的非学位课程。这个比例较新冠疫情大流行前的数据(50%)增长了18%。因此,edX推出许多这样的模块化、可叠加的证书项目,学习者可以获得证书或将学分用于攻读硕士学位。三是向融合式教学模式转变。相关调研显示,70%的教师认为弹性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将长期持续下去。50%的学生对面授和在线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因此,在融合式教学发展方向上教师与学生达成共识。

科技与人文协调统一发展也备受关注。北京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王博提到,北京大学将2022年定为“数字与人文”年,其宗旨是科学技术赋能人文,人文价值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教育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指导、以人文精神为导向。技术手段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更加自主地加以选择并更加灵活地制订学习计划,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在技术变革的时代,高校应该牢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塑造更美好的生活和世界。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放在心中,让科技创新始终为学生服务,同时应更加强调人性的维度。基于不断变化世界的现实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该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从而推动人文与科学技术的合作。

曼彻斯特大学副校长丹妮尔·乔治(Danielle George)通过对学校建立灵活性机制的实践分享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自2020年以来,曼彻斯特大学贯彻实施灵活的学习策略,包括向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方式、校内外和跨国学生混合学习方式。该策略的教学愿景是通过提供给学生各种组合方案以丰富学生的学习选择,教师也需要从不同角度思考他们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以及提供的方式。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策略要点为三个改变。第一个改变是保障灵活的途径,学校要做好端到端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个是学校要为教职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自由度,以便教师团队的课程设计和授课方法变革;第三个是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和工作人员能够从数字技术提供的灵活性中受益,为线下和线上学习的学生提供交互式数字学习资源,并提供可无缝访问的数字基础设施。

蒙古科技大学国际事务与合作办公室主任乌甘巴亚尔·图穆尔库(Uuganbayar Tumurkhuu)表示,数字化学习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成为常态,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字化内容和平台并将其作为建设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他们计划未来升级课程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转型;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许多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方法,能够帮助师生更好地参与在线互动;更多地参与联盟举办的活动,如2022年举办的“中国—蒙古”在线教育对话。

(二)立足数字平台,优化教育工具及完善保障机制

除了明确教育理念的转向,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在高等教育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的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并通过迭代升级、更新完善和持续建设,实现长期、全面的发展”。[16]目前,高校和相关机构都在加快建设数字教育平台,为在线教育以及融合式教育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学堂在线总裁王帅国分享学堂在线平台所取得的里程碑式阶段性成就。截至2022年,学堂在线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他表示学堂在线为教育技术的发展付出诸多努力。例如,开发数字化工具,创造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削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给学习者带来的限制。

泰国国家慕课平台Thai MOOC主任塔帕尼·塔姆塔尔(Thapanee Thammetar)分享的是泰国慕课平台的建设成就。截至2022年,泰国慕课平台拥有多达140万学习者,颁发130多万张证书。平台内有12类共计532门课程,由120个组织合作开发,合作伙伴包括89所大学、21家泰国知名机构,以及世界各地的其他慕课平台。此外,泰国慕课将在未来继续完善Thai MOOC生态系统,通过API接口共享平台课程,为学习者增加学习机会;使用电子画像系统,建设终身学习记录数据,供学生大学学习及求职使用;推进电子考试和学分银行系统的发展,实现伙伴院校学分互认。

高校在推进校级在线学习平台的研发与建设上也做出诸多努力。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副校长朱利亚诺·诺奇(Giuliano Noci)认为,米兰理工大学的主要资产之一是数字化转型成果,其得益于长久以来致力推动学校的数字化创新,该校的在线学习平台米理开放知识(Polimi Open Knowledge)现在提供60多个不同的慕课课程,学科覆盖科学、人文、商业等广泛领域。此外,平台不仅面向学生,也面向研究人员、教师和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各类群体提供可简易接入资源的学习平台。

浙江大学同样在持续加强慕课建设。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健表示,截至2022年理事会召开之际,该校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课程360余门,建成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21门。浙江大学通过慕课建设不断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互惠,与合作伙伴共建共享全球优质课程,并进一步开放门户,开展与世界各地高校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三)依托数字科技,创新科技与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持下迈上变革传统教育模式的道路。数字化环境使教育进入飞速迭代时期。前沿科技层出不穷,如何将未来技术融入教育实践、保持高等教育领域的活力成为重要议题。

亚琛工业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乌特·哈贝尔(Ute Habel)分享的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实践经验。她表示,大学在这一领域的成功探索有助于反思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高校教学的方法、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亚琛工业大学实施许多由国家资助的技术赋能教育项目,包括采用虚拟现实以及混合现实技术打造虚拟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发的源代码可以开放为公众使用。此外,学校也为计算机科学、医学以及生物学的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开发学习App以及建设虚拟实验室。App的研发让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学生群体,都可以拥有数字化的学习体验。这能极大地扩大学习范围,为各类群体包括广大市民乃至游客的学习提供便利。

亚琛工业大学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问题必须被精准定位。利用新技术研发程序这一环节的实现也可以受图像信息支持。研究人员对提交的问题和答案进行审核,并加入具备科学基础的专家意见。而这一流程可以在众多学科中实现,包括地理、自然、气候、城市规划等专业。

除此之外,哈贝尔还介绍了亚琛工业大学MyScore数字化项目及微证书项目取得的成就。例如,亚琛工业大学在2022年成功实验了基于区块链的国际学生流动行政通信系统。这项技术在未来不仅可以显著地提高行政效率,还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四)保障学术诚信,重塑全球教育评估标准

在高等教育数字化变革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项任务是确保学术诚信和优化教育的评估标准。在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国际范围内广泛讨论的标准来进行引导。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代理校长、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林杉(Ling San)通过分享南洋理工大学的变革与实践,强调明确育人目标、激励教师创新和重塑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一是审视培养学生的宗旨和标准。南洋理工大学启动五年战略计划,旨在培养有品格、有能力和认知敏捷的人才。其中最关键的是认知敏捷性,因为这一标准在高等教育中缺位已久,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二是为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创造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南洋理工大学采取措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整套系统的方案,让他们能够持续学习并拥有灵活性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样做可以促进教育工作者不拘一格地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激动人心的创新想法。最终学生将从这一体系中受益。林杉表示,目前阻止教师开拓创新的最大障碍是评估机制,因为这与他们的晋升和评选终身教职有关。为此,南洋理工大学正在重塑评价机制,承诺不会因为教师创新课程的失败而惩罚教师。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安全代理高级副校长、电子教育资源开发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斯塔罗斯坚科(Vladimir Starostenko)则提出对教学结果评估标准的探讨。他表示圣彼得堡大学倡议制定统一的中期以及最终的评估规则和监考方式。学校也在致力于建立俄罗斯学术诚信联盟,以提高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组织之间的合作。

五、启示与展望

数字技术的创新与迭代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高等教育的生态,数字化创新与合作也在推动着高等教育的理念更新与模式变革。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和实践者中的理事会成员立足本国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不断探索,为联盟发展和高等教育创新提供启示。一是要以数字化成果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二是要持续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新教学场景、发展新教育模式、促进传统课堂转型升级、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三是要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国际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行动,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展望未来发展,联盟将持续推进优质慕课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推进以科技为动力的高等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变革,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满足学习者个人和全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继续倡导提高教师、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增强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学习方法,将技术赋能教育的潜力发挥至最大;不断深化和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全球高等教育在线交流平台,探索构建国际广泛认可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高等教育。心合意同,谋无不成。团结世界高校迎接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探索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未来道路,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作出贡献,既是联盟成员共同的迫切需求,亦是全世界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3-22].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黄荣怀.论科技与教育的系统性融合[J/OL].中国远程教育,2022(7):4-12,78[2023-03-06].https://doi.org/10.13541/j.cnki.chinade.20220507.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09-22)[2023-03-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9/22/c_1126527570.htm.

[4]吴岩.打造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风向标——《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序言一[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3-4.

[5]吴岩.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J/OL].中国高教研究,2022(11):21-29[2023-02-25].https://doi.org/10.16298/j.cnki.1004-3667.2022.11.03.

[6]World higher education conference(WHEC2022)reinventing higher 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R/OL]. Barcelona: UNESCO, 2022. (2022-05-20)[2023-02-27].https://www.unesco.org/sites/default/files/medias/fichiers/2022/03/whec2022-concept-note-en.pdf.

[7]教育变革峰会领袖日:第 4 场焦点会议 数字学习和转型[R/O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国际电联,2022.(2022-09-19)[2023-02-27]. https://www.un.org/sites/un2.un.org/files/digital-learning_agenda_zh.pdf.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世界慕课联盟成立一周年发展综述[EB/OL]. (2021-12-10)[2023-03-06].http://www.moe.gov.cn/jyb_sy/sy_jyyw/202112/t20211210_ 586246.html.

[9]清华大学.世界慕课联盟第一次理事会顺利召开[EB/OL].(2021-12-03)[2023-03-06].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8/89476.htm.

[10]UNESCO. The right to education[EB/OL]. [2023-03-03]. https://www.unesco.org/en/right-education.

[11]UIS Statistics[EB/OL]. [2023-03-06]. http://data.uis.unesco.org/.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2-04-11) [2023-03-06].http://wap.moe.gov.cn/jyb_xwfb/s5148/202204/t20220411_615399.html.

[13]MCINNERNEY J M, ROBERTS T S. Online learning: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a sense of communit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4,7(3):73-81.

[14]DANIEL B. Big Data and analytics in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5,46(5):904-920[2023-02-10].https://doi.org/10.1111/bjet.12230.

[15]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16]教育部 中央网信办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人民银行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01)[2023-03-0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 5636150.htm.

Digital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Review of the 2022 Global MOOC and Online Education Alliance Board Meeting

Xiaoxian NING1, Jingyi ZHANG2, Ruoqi CAO2

(1.Online Education Center,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2.Onlin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84)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it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it is paramount for variou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keep up with the times, incorporat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strengthen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Global MOOC and Online Education Alliance has launched a series of activities in joint teaching, capacity build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public advocacy. The 2022 Global MOOC and Online Education Alliance Board Meeting reviews the Alliance’s work in 2022 and covers the topics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ference points out that practitioners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capture the opportunities to respond to challenges 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y facilitating the convergence of high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reshaping education concepts, renewing education modes, enhancing education quality and optimising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education. They should also improve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and pedagog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s such as MOOC, encourage sharing of 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mbrace the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such as AI, VR and blockchain. In the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stick to student-centred education concepts, continuely innovation and foster close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article aims at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lliance and creating a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at is more open, integrated, and resilient.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MOOC; Online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oncept renewal; Mode transformation; Global cooperation

编辑:王天鹏   校对:王晓明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热点

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专栏 | 本刊编辑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智慧教育发展评价

2023-05-15

目录 · 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2023-05-12

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 牟向伟 赵远航等:面向智慧课堂的中职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2023-05-11

国外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 罗江华 叶童 王静贤:疫情期间国外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启示

2023-04-17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