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丨《<青海誌略>校注》

花木兰文化事业 西北学
2024-09-15

校注者简介

铁金元,青海海东人。青年独立学者。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曾供职于青海物通集团,相继从事统计、会计等工作。专注于西北史志文献的整理与古籍目录学。近十余年来,借工作之余,整理完成《西北明清史料笔记七种》、《大清一统志•青海志(外七种)》、《青海誌略校注(外七种)》、《江河源山川文献九十种彙辑校注》等西北史志文献多种。撰有《铁家庙志》(手稿本,中学时所撰,原藏于老家,现已丢失)、《隆治初志稿》、《青海文献知见录》等。


编纂:许崇灏

校注:铁金元

出版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出版年:2023年09月

ISBN:978-626-344-386-0

内容简介

《青海誌略》是民国著名边疆地理学者许崇灏先生根据新亚细亚学会会员黎小苏、丘向鲁、朱允明等人亲历青海实地考察所见所闻而编纂成的一部青海方志文献。由于是书出版于抗战时期,印刷字迹漫漶不清,抄本未加校勘,讹误相袭,加之原书标点与今之语法习惯亦不相适。今以漫漶相对较少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以及出版在先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重庆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共作底本,青海省图书馆藏抄本三册做为参校本,并采用当时其他有校勘价值的相关史料文献,详加校勘,重新标点,并加注释,以期提供一部精良的近代青海方志文献,方便学界使用和一般读者阅读。

全书分总说、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经济状况、各族分布之状况、宗教及其寺院、生活习尚、交通路线、教育、结论十一章。内容丰富翔实,资料详近略远,比同时代其它青海文献尤为缜密详备。其书体例新颖,统括古今新旧,自成系统,具备了近现代的撰述形式,而不同于传统志书。既是一部研究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历史及青海地方史地可资参考的重要省志文献,亦为近人以新式学术方法研究青海地方的一部完整著作,对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青海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人文状况大有裨益。民国时期,青海无完志,而《青海誌略校注》的整理付梓正可补青海民国无完志之阙。



前  言

青海自设省伊始,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部总括全省的地方志。民国初西北著名史地学家周希武曾搜辑典籍,网罗旧闻,自纂《青海志》,终罹“莲花台之难”殒身而未成。其稿未及整理刊行,惜于十年动乱中付之一炬。一九三八年,青海省政府成立“青海省志略”编篡委员会,委邑人基生兰、浙江遂安人余人、甘肃徽县马霄石等组织机构,主持其事。后因种种缘故,以“采访未获端倪,长篇正尤有待”而告终。而在此时,恰有著名边疆地理学者许崇灏先生编纂的《青海誌略》付梓问世,正好弥补了这一史志缺憾。

《青海誌略》是民国时期青海方志文献中影响较大的一部,成书于抗战时期战事最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当时,中国半壁山河已沦丧于日寇铁蹄之下,值此国难当头之际,一些卓有远见的爱国俊杰始将目光投向西部广袤的边陲之地。而边疆诸省,“新疆有名存实亡之势,西藏问题正待解决,青海一隅关系实较重要”。青海作为中国西陲要地、海藏咽喉,山川壮丽,湖泊纵横,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皆发源于此,且其地沃野千里,所孳动物、植物、矿产种类繁多,当时多未垦植,故成为一些爱国志士及边疆地理学者的目光聚焦之地。

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甘肃省政府教育厅厅长马鹤天等人发起成立新亚细亚学会,后推举蒋中正、戴季陶、九世班禅额尔德尼、五世章嘉呼图克图等为名誉董事,黄慕松、许崇灏、陈大齐、马鹤天、格桑泽仁等为董事,创办《新亚细亚》月刊。同年10月,由戴传贤主编,将其历次讲述救济西北、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文章及马鹤天《开发西北之步骤与方法》《西北三新省之实情》《青海蒙藏民族之衣食住行》《青海产业之现状与其将来》,陈海滨、丁士源《蒙新青藏经济交通之初步开发》,朱允明《新青海省之展望》,蔡元本《青海各蒙旗史略》等文结集为《西北》一书出版。

民国三十二年(1943),许崇灏于重庆据新亚细亚学会会员黎小苏、丘向鲁、朱允明等三君发表在《新亚细亚》上的文章编排体例,集结成册,取名曰《青海誌略》,由戴传贤题写书名,成为这一阶段全面认知青海历史沿革、自然环境、政治区划、经济状况、民族分布、宗教寺院、交通、教育等方面的集大成之作。认为青海“据我国本部及蒙、新、康、藏之中枢,为由陕、甘入康、藏必经之地。南以结古为通西康之门户,西南以拜都岭山口为通西藏之门户,又西出托罗伊可通新疆,北逾祁连穿甘肃走廊可通蒙古”,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其编纂《誌略》,旨在开发青海,建设西北,“以利建设,以固国防”。书中许多内容与观点,至今读来犹未过时,尚可资借鉴。

编撰者许崇灏,字晴江,号公武,近代广东番禹(今广州)人。辛亥革命元老,国父孙中山的重要军事幕僚,著名边疆地理学者,与其弟许崇智世称“辛亥双雄”。早年毕业于南京陆师学堂,民国时期历任军政要职。从1928年至1941年底在南京、重庆等地任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秘书长。1935年起兼任新亚细亚学会常务董事。因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受戴传贤排挤退职。期间,关注西部边政,著书立说,卓有见识。1943年至1946年复在重庆、南京任国民政府委员、国府顾问等空头闲职。1946年退休,弃政从文,主持新亚细亚学会。1949年上海解放后,历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市参事室参事。1959年病逝。许氏一生于边疆地理多所关注,著述颇丰,除《青海誌略》外,尚有《新疆誌略》《琼崖誌略》等。

《青海誌略》资料来源于黎小苏、丘向鲁、朱允明等人亲历青海实地考察,以其所见所闻而编写成的报告书,包括黎小苏的《青海之历史沿革》《青海建省之经过》《青海之地理环境》《青海之经济状况》《青海之民族状况》《青海现状之一斑》、丘向鲁的《青海各民族移入的溯源及其分布之现状》、朱允明的《新青海省之鸟瞰》等。其中,稽录黎小苏文尤居其半。以上报告书寄新亚细亚学会,曾分期在其会刊发表过。许氏将其重行整理,汇编成书,比同时代其它青海文献更为缜密详备。

是书约七万字,编次分为十一章二十八节。第一章“总说”,论述青海省的地理位置、土地、人口以及开发青海的必要性。第二章“青海之历史沿革”,叙述历代开辟青海的史实经过及民国建立后青海建置的变化。第三章“青海的地理环境”,叙述青海省各部分地质的构造和地势、山脉、河流、湖泊的分布及气候情况等。记述山川河湖,尤为详尽。山有唐古剌山、巴颜喀刺山、祁连山、积石山、西倾山、南山、丛岭最为有名;川有鸦砻江、澜沧江、索克河、柴达木河、布隆吉尔河、大通河为著;湖泊有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达布逊湖及盐池等,无不备载。第四章“青海的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自然区域分三个部分进行叙述,即巴颜喀喇山以南玉树地方为一区,东部黄河上流为一区,西北柴达木河流域为一区。但还有主张分为四区的记载,这对今天自然区域的划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于政治区域,则介绍了青海重要县市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人文情况。除介绍了西宁、湟源、乐都、大通、亹源、互助、民和、循化、化隆等东部农业区各县外,还介绍了同仁县、共和县、贵德县、同德县、察汗城、哈拉库图、恰卜恰、大河坝、结古、都兰、琼科、鲁仓、囊谦等二十二个县、市及镇集。第五章“青海之经济状况”,共分九节论述。第一节垦务,主要叙述民国先后设立青海屯垦使、甘边宁海垦务总局及各垦务分局、西宁区属垦务总局的历史事实及农业土地垦殖相关问题;第二节农产,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区小块农业区的耕作方式以及生产的粮食类、菜蔬类、果实类、药材类的作物品种、产区;第三节林业,叙述青海森林分布及林木品种,特别是提到关于生态保护的内容,对今天青海的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四节矿业,比较详细的罗列出当时发现的金、银、铜、锡、铅、玉、硼砂、石膏、硝、硫磺、铁、煤、盐、硇砂、礬石、白石粉、等十六种矿产品种及其特性、特征、产地、开采等情况,对青海地质矿产研究颇有参考价值;第五节牧业,详细介绍了马、骆驼、牛、羊、螺、驴、豕、犬等家畜品种,叙述青海马养殖历史、品种和青海羊毛品种、产销情况尤详,对西北社会变迁与区域经济史研究极有参考价值;第六节渔业,叙述青海渔业分布、特征及捕食情况;第七节猎业,列举了麝、鹿、犀、狐、猞猁狲、猴、虎、豹、熊、狼、豺、猩猩、野马、野牛、羚羊、青羊、黄羊、旱獭、豪猪、鼩鼠等二十种野生动物,并详细说明了其产地、特征、功用等,对研究近代青藏高原动物变迁颇具价值;第八节工业,详细介绍了褐子、氆氇、毪带、毪子等二十四种青海工业产出;第九节商业,叙述了青海蒙番游牧之民“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及本土运销情况,对近代青海经济发展进程的研究有参考价值。第六章“青海各族分布之状况”,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青海各民族的分布状况、迁徙的历史过程及变化情况。第七章“青海之宗教及其寺院”,介绍了青海地区喇嘛教、回教、耶稣教、天主教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塔尔寺、佑宁寺、海藏寺、扎藏寺、福海寺、东科寺、广惠寺、瞿昙寺、沙冲寺、铁瓦寺、拉加寺、隆务寺、都兰寺、结古寺、拉布寺等全省十四个著名寺院的情况。第八章“青海人民之生活习尚”,从衣服、饮食、居住、行旅、婚姻、生育、丧葬、职业、争讼与复仇等方面作了生动有趣的介绍。第九章“青海的交通路线”,介绍了由西宁至柴达木及新疆,由西宁至玉树及西康、康定,由西宁至皋兰及西安,由玉树至拉萨,由玉树至甘肃洮州等五条交通路线及水运情形。第十章“青海省之教育”,论述了青海教育不发达的客观原因,并介绍了民国时期青海教育的进展情况,可作为研究青海教育史的参考。第十一章“结论”,论述青海地位的重要性和开发青海的建议。

全书内容丰富翔实,资料详近略远,书中对民国以来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叙述,反映了当时学人对开发青海之关心。惟数字表格似显不足。如蒙古户口表仅举户数而略口数;寺院仅举著名者十数处,而未言境内大小寺院约若干处、僧侣约若干人及役属于寺院之平民约若干户口;交通路线多不言里程。各族分布区域与户口数,或列表或否,亦不划一,并乏修改。又叙述有太概括之处,往往前后抵牾。如“地理”章谓青海“地势崇高,……雨量绝无”,后又谓“夏季始雨”;“经济”章则谓“尚不缺雨”,但未能列出青海各地每年各月雨量数字。是为不足。

整体而言,其书体例新颖,统括古今新旧,自成系统,具备了近现代志书的撰述形式,而不同于传统志书。一方面更适合于现代人们的阅读使用,另一方面可与地方志乘相参并用。既是一部研究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历史及青海地方史地可资参考的重要省志文献,亦为近人以新式学术方法研究青海地方的一部完整著作,对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青海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人文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版本情况如次:

一、《青海誌略》,陈超、刘玉清编著《青海地方志书介绍》及陈超编《青海省历代方志综录》录有“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修稿本,藏青海省图书馆”。未见。疑指青海省图书馆藏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抄录本三册(详见下文)。

二、《青海誌略》,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重庆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第一版。本数不多,印本今亦少见。此本收入朱士嘉编《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为甘肃省图书馆藏。校者所藏,亦为此本。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再印,藏国内外各大藏书单位。陈超、刘玉清编著《青海地方志书介绍》及陈超编《青海省历代方志综录》载,“此书尚有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重庆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即指再印本。然而却失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重庆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为初印,似乏查考。

三、《青海誌略》,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第二版。此本收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青海省图书馆有藏。同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又出再版本,用热料纸印刷,著者改题“许公武”,此本较为多见。

四、《青海誌略》,青海省图书馆藏抄本三册。此本收录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当代著名方志学家陈光贻先生编著《稀见地方志提要》撰有《青海志略提要》,载录:“青海志略,不分卷,民国间修。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经诣兰州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阅览室检索查找,仅存铅印本,未见抄本。而在青海省图书馆发现藏有抄本三册(索书号:K294.4/19:1-3),封面题写“商务印书馆印行,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系据第二版抄录无疑。可见此书当时颇风行。遗憾的是,抄本对印本漫漶、讹误处未作校正,几乎只字未改,甚至错字照抄,如“行政区”误为“行改区”等,虽对缺字或讹误偶有改正,究其利用价值十分有限。

五、《青海誌略》,台湾成文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为现在较通行的版本。

此外,近年来《中国边疆行纪调查记报告书等边务资料丛编(初编)》第二册(2009年)、《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七八(2010年)、《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二辑第一七册(2011年)、《中国边疆研究资料文库·边疆行政建制初编·西北及西南》一〇(2011年)、《近代青海考察记和调查资料汇编》第20册(2019年)均以影印辑入。但由于原书印刷漫漶不清,故影印效果并不理想。这也是此书有必要认真加以校勘的原因之一。

由于是书出版于抗战之际,当时社会动荡,物价飞涨,经费短缺,故用较差的渝版手工纸印刷,许多地方字迹漫漶不清,而青图所藏抄本未加校勘,讹误相袭。有些内容需一一核检相关引书资料,加之原书标点与今之语法习惯亦不相适,今以校勘、标点和注释的方式予以整理,以期提供一部精良的近代青海方志文献,方便学界使用和一般读者阅读。

今整理《青海誌略》,采用漫漶相对较少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第二版(省称“新版”)以及出版在先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重庆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第一版(省称“旧版”)共作底本,青海省图书馆藏抄本三册做为参校本,并采用其他与《青海誌略》部分章节内容相同或相似而有校勘价值的相关史地文献如《清稗类钞》等古籍以及马鹤天《西北考察记•青海篇》(南天书局,1936年)、高长柱《边疆问题论文集•第十三题 青海之历史地理及种族分布现状》(正中书局,1941年)等进行细加校勘。通篇体例依次为原文、校勘、注释。校勘和注释参考文献一一胪列,附录于杪。注释力求做到准确,不作烦琐考证。

具体校勘做法如下:

一、尽可能保留原作者的标点习惯。原书所用标点与今之语法习惯不相适处,按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2011年版《标点符号用法》转换为现行标点符号,以便今人阅读。

二、底本无误者,参校本有异文或批校信息,以校记形式列出,以备参考。

三、作者征引前人著作,或转引他书,或仅凭记忆,或檃栝大意,与原著字句时有出入。与原始辑录文献有异文,且其意义有明显区别的,则保留原文,在校记中说明。

四、作者引证前人文献时,对前人文献中的古旧地名按当时地名进行纂改的,保留近代文献已改地名并以括弧“()”备注原文献地名并加校记。

五、底本和参校本皆误者,如“煨炕”误作“煨坑”、“跋山涉水”误作“拔山涉水”、“诊治”误作“疹治”等,在误字之后,用“〔 〕”以楷体注出拟改之字,并出校记,以备参考。

六、关于书中民族译名用字。如札萨克,时而写作“札萨克”,时而写作“扎萨克”;又如扎陵湖,旧译作“札陵湖”,亦作“扎陵湖”。规范起见,“扎萨克”一词,今以《青海百科大辞典》为准,统一校定为“札萨克”;“札陵湖”一词,今以《青海百科大辞典》为准,统一校定为“扎陵湖”,以便今人理解。其余诸地名,或“扎”或“札”,名称各异,未便尽皆统一,为尊重前人原译名用字起见,不作更改。

七、原志引用前人文献中时多有脱字、夺文,影响文意者,参照引书文献一一补全,所补脱文用“[ ]”表示,并用楷体。

八、关于衍字,以“{  }”表示,并出校记,以备参考。

九、原文有颠倒窜乱无法通读者,参考引书文献进行乙正,用楷体表示,并在校记中说明依据。

十、原书第三章《青海之地理环境》第二节《地势》中山脉、高度和第六章《青海各民族分布之状况》第四节《藏族》中“黄河南岸驻牧各族一览”下《责成循化县代管者二十三族》、《责成贵德县代管者十一族》仅作胪列,今依照全书体例改以表格形式体现,便于阅读。

十一、书中介绍地方民俗或土特产时,语句优美,极富文采;书中有些建议,至今仍具参考价值。对此均以黑体标示,以便读者阅读时予以注重。

十二、原书文中“总理”、“总裁”、“国父”诸字前有空格,系近现代文献中文书写中为表示对孙中山先生及蒋中正先生的尊敬而使用的“挪抬”格式,是封建等级社会里对国家元首、军阀、党魁大搞个人崇拜的官僚主义思想的体现,今统一不作保留。

本书注释凡例如下:

第一,中国古代民族介绍。凡在原文中出现古代民族,如丁零、析支、回鹘、党项等,皆作简明系统的介绍,以便了解当时背景。

第二,历史人物介绍。原文中出现人物一般均作介绍,如生卒年、字号、籍贯、主要事迹等,多数情况下不作主观评论。

第三,地名注释。一些地名的注释采用了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一些地名因缺乏翔实、可靠的参考资料,便未勉强作注。

第四,学术争论观点介绍。对一些重要而有意义的争论问题,如白兰、柏海地望等,把各家观点一一列出,以便使读者了解研究动态。

第五,对历代帝王年号纪年和民国纪年,均加注公元纪年。

第六,对原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加现代汉语拼音并注释。

第七,本书注释所引前人研究成果,皆标明专著者姓名或论著题目。

国民政府时期,无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还是重庆国民政府时期,行政院蒙藏委员会、考试院、军事委员会、监察院等陆续派调查团来青海做实地调查。调查团的成员,都是当时卓有名望的才子志士,没有贪赃受贿或谄媚地方势力的官场恶习,故其调查报告颇为翔实。特摭辑价值较高、较为典型、影响较大的文献数种予以整理。此外,尚有民国稀见方志文献二种,颇具史料价值,与《青海誌略》相补益,今亦细加校勘,与上述调查报告一并付梓。

《奉派赴青海省监视祭海慰问蒙藏人民经过报告书》,民国二十一年(1932)由蒙藏委员会总务处处长、祭海专员陈敬修撰写。民国二十一年,为稳定西北局势、抚慰蒙藏首领,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石青阳呈上行政院派员监视青海祭典礼事报告后,行政院派陈进修为监视祭海大典专员,蒙藏委员会蒲剑鸣为赞襄,前来青海祭海。事后,据其经过撰写成调查报告,上呈蒙藏委员会,即为是书。目前,仅存民国二十一年南京蒙藏委员会油印本,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藏有胶卷,据国图藏油印本复制。1933年1月20日以《奉派赴青海监视祭海慰问蒙藏人民经过报告》为题发表在《蒙藏旬报》第9卷第1、2期。全文原分六章,分别为旅程及经过情形、民族及其分布情形、青海政治及经济、青海宗教及教育、结论,其中第二章因关涉秘密未付印。在结论中,陈敬修提出开发青海蒙藏地区的六项建议,迄今颇具价值。今据国家图书馆藏油印本整理,■代表漫漶不清,阙文处依原文留白。

《敬告青海同胞书》,是考试院院长戴传贤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月来青时发表的讲演。1934年元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授意朱绍良发起组织西北建设促进会,以甘肃省主席朱绍良、宁夏省主席马鸿逵、青海省主席马麟、师长胡宗南、邓宝珊等三十余人为委员,并呈请中央备案。同年四月十五日,在“开发西北”的口号下,戴传贤受蒋中正之指使,以视察交通、水利、农业和教育,为开发西北做准备为名来青。随同前来的有水利专家王应瑜,德国特许工程师、陆地测量总局顾问巴尔格。十七日,西宁各界召开数万人的欢迎大会。戴为笼络地方势力,以《敬告青海同胞书》为题,发表了一番极为亲切友好的讲话,促进了南京中央政府与地方青马政府及宗教势力之间的紧密关系,影响颇大。文稿初见于《捐赠青海省图书馆图书目录》卷首,但印刷出线,多有脱行。青海省图书馆藏抄本,署“民国二十三年”,内容较为完整,与《图书目录》本对校,除个别字句脱漏外几乎完全相同,或与《图书目录》同一底稿抄出。今以两本互校,进行整理。

《青海调查报告》,是民国二十八年(1940年)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天水行营组织西北实业调查团来青调查后,由陪同参加调查的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马凌甫整理的调查报告。是书保存了青海自马步芳当政之初青海的许多真实情况,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由于其书印刷漫漶之处颇多,竟至不忍卒读之状。这也是校者平生所覩青海地方史志文献资料中最为漫漶的一种。原本藏于浙江大学图书馆。整理是书,先据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影印的《近代青海考察记和调查资料汇编》本(第十四册)整理,后幸而发现国家图书馆网上有上海图书馆藏《青海调查报告》电子版,扫描颇为清晰。虽仍有个别字词漫漶,无法辨识,但比之《近代青海考察记和调查资料汇编》本,则清晰多矣。今复作辨识整理,■代表漫漶不清,□表示原本缺字。

《视察青海调查报告》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监察院甘肃宁夏青海监察区监察使秘书厚佑仁受监察使高一涵委派来青视察并调查一般情形时所撰写的调查报告。自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十年间,监察院甘肃宁夏青海监察区监察使多次视察青海省政治、教育、建设、司法等情形,并撰有详细报告。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11日监察院甘肃宁夏青海监察使严荘来青视察;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7日监察院甘肃宁夏青海监察区监察使署来青巡视;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2月20日甘宁青监察使高一涵来青视察青海省政治、教育、建设、司法等情形;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0日,甘宁青监察使高一涵再次来青视察青海省政治、教育、建设及驻青国军骑兵和五军奉令移防新疆等项情形;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甘宁青监察区监察监察使署派秘书厚佑仁赴青海视察调查一般情形;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甘宁青监察区监察使邓春膏由兰州赴青海省视察及调查地方自治、农林、水利、工矿、公路、教育、田赋、税捐、司法、合作、军队风纪、地方治安及宗教等情形。其中,高一涵《视察青海政治教育建设司法等情形呈监察院报告》《视察青海省政治教育建设及骑五军移防新疆等项情形呈监察院报告》、厚佑仁《视察青海调查报告》与邓春膏《青海视察报告》尤具价值。厚佑仁《视察青海调查报告》为其赴青海视察调查一般情形时所作报告,分政治、教育、建设三方面详加叙述。报告原件藏南京,青海省图书馆于1963年抄自南京史料整理处档案(八)30,抄录(原)、“迠”(建)、“䒙”(藏)、“祘”(算)、“另”(零)、“弗”(费)等字皆用二简字。甘肃省图书馆藏有据青海省图书馆编油印本。今据青图抄本整理录入。抄本中二简字的处理,均改为正体字。

《青海视察报告》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邓春膏来青视察及调查地方自治、农林、水利、工矿、公路、教育、田赋、税捐、司法、合作、军队风纪、地方治安及宗教等情形时撰写的报告。邓春膏被国民党中央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任命为监察委员时,不畏强权,揭发奸贪,颇受百姓爱戴和好评。在任期间,他轻车简从,视察政情,先后视察了民和、乐都、西宁、湟中、永登等地,为民伸张正义。《青海视察报告》便完成于其任监察委员视察青海期间。报告原件藏南京,青海省图书馆于1963年抄自南京史料整理处档案(八)30,抄录“迠”(建)、“艹”(草)、“䒙”(藏)、“沅”(源)、“���”(构)、“弗”(费)、“另”(零)、“欠”(歉)等字皆用二简字。是书著录于青海省图书馆藏、甘肃省图书馆1977年11月编《青海地方文献书目(初稿)》第137条。甘肃省图书馆藏有据青海省图书馆编油印本。今据青图抄本整理录入。抄本中二简字的处理,均改为正体字。《视察青海调查报告》《青海视察报告》等资料由青海省图书馆老一辈图书馆员于1963年摘抄自南京史料整理处档案,对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青海省社会政治状况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甘肃西南青海东南边区蒙藏族志略》是民国时期陈其年撰写的一种甘青蒙藏民族专志,极为稀见。是书仅存抄本,发现于超星系统,馆藏地未知。经查考全书,其撰成时间当在1942年。正文分甘肃西南边区蒙藏族、青海东南边区蒙藏族、一般情况三部分,“一般情况”又分为风俗、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生产、气候六方面叙述。全志内容简括扼要,以图表为主,记叙较为可信,对研究民国时期甘、青二省蒙藏族历史、社会、民俗、地理分布等具有重要价值。今据超星所见抄本予以整理。

《青海纪略》是青海文史学者魏明章撰写的一种青海历史简明读本。经考,成稿时间当在1943年至1945年间。是书共五部分,前有《绪言》,约四千余字,内容主要涉及青海之疆域沿革、民族分布、宗教信仰、文化意义、山川形势等。《绪言》叙自汉武开边至民国间青海发生的大事,言青海地理位置之重要。正文第一部分为《疆域之沿革》,叙自先秦时氐、羌来朝,至民国设府置县,凡历代沿革,均有收录。第二部分为《民族》,叙青海省主要民族蒙古族、藏族、土族、回族(又包含哈萨克族、撒拉族别支两种)等少数民族及汉族。第三部分为《宗教》,叙蒙藏所信仰之黄教、回部信仰之伊斯兰教、土族宗教及汉族宗教。第四部分为《文化》,叙青海在沟通欧亚文化方面所起之作用。第五部分为《山川形势》,叙青海境内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黄河及诸江河源头。该书于部族来源、居处皆有考证,但内容讹误之处甚多,使用时需参稽他书。凡校者随文校补,则以“铁按”二字标示。原书为民国抄本,今所未见,然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见第一百四十一册)。此次整理则以此为底本(阙文处用□表示),并附《魏明章先生著述目录》一份。

关于地方文献,近代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有言:“观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充分表达出乡邦文献对爱乡与爱国情怀养成的重要意义。

青海地方文献的整理,主要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解放”以后。吴丰培先生编校、青海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豫师青海奏稿》是第一部从现代意义上进行新式整理的青海地方史料文献。此后,主要有两次集中整理。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根据中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整理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指示精神,由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规划整理,由老一辈青海文史学者整理校注,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付梓出版的《青海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主要有王继光先生辑注和校注的《西宁卫志 西宁志》、吴均先生校注的《西藏六十年大事记》(附《海藏纪行》)、蒲文成先生译注的《佑宁寺志(三种)》、马忠先生等整理的《青海地方旧志五种》(包括《青唐录》《碾伯所志》《丹噶尔厅志》《大通县志》《贵德县志稿》)、魏明章先生标注的《青海事宜节略》(含素纳《青海衙门纪略》、文孚《湟中杂记》)、宋挺生先生校注的《那彦成青海奏议》等。此外,还有青海著名历史学者李文实老先生整理校注的《西宁府新志》和《西宁府续志》单行本。

第二次是2015年至2020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这是青海省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海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之后又一套收录青海古近代地方史志文献的整理丛书,也是偏重于青海地方史志相对比较系统的一次,但其所收录文献除《循化厅志》《李土司家谱三种》二书之外,主要基于对《青海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中部分非少数民族史志文献的校订增补上,且由于校订者疏失粗率,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随着青海经济、文化、社会、史地、自然科学研究的迅速深入,一些涉及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土习俗等研究领域的史志文献仍需进一步挖掘整理,这对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今后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整理地方史志文献“费力不讨好”,故而始终乏有人做。比如,青海史学大家李鸿仪老先生,毕数十年之功,辑纂完成《西夏实录》一书,后经其子李培业先生整理,可补西夏无实录之阙,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可惜,而今李培业先生业已故去,迄今尚未付梓。可以说,青海地方文献的整理任重而道远。

青海近代著名教育家杨希尧曾说:“学士大夫动辄说出洋留学,模仿外国人,固然没有什么不是;然使不知道自己,纵学得外国,也无济于事。譬如本国的事物是材料,外国学来的是各种方法。现在连材料还认不清楚,即使有了方法,从何下手呢?”我觉得杨氏这段话是很有道理的。原青海师大老教授聂文郁先生有诗云:“昆仑峨险可为家,滔荡河湟应种花。”青海尚有许多珍贵地方文献有待整理。民国时期,青海无完志,而《青海誌略》的整理付梓正可补青海民国无完志之阙,却迄今无人整理。

有鉴于此,余不揣冒昧寡陋,自2014年10月始,对《青海誌略》正文逐字录入电脑,并进行校注整理。因诸种原因时断时续,迄于2021年11月方得告竣。若稍能沾溉来学,则不枉此功,亦幸莫甚矣。期间,蒙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室的工作人员提供文献内阅服务,西宁市图书馆提供“超星”电子资源,友人陈同德博士帮助提供电子资源,友人、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张自春兄帮助查阅资料,无任感荷。承蒙青年学者、复旦大学博士周运中兄荐稿,感莫能言。定稿阶段,尤赖友人、高丽大学博士生高争争兄匡助审阅全文,青年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胡耀飞博士对文献整理提出真知灼见,谨此申谢。同时感谢花木兰出版社的杨嘉乐总编及诸同仁们不惮烦缛,仔细校稿,一丝不苟,令人尊敬。诠才末学,纰缪难免,疏误之处,恳请识者赐教为盼。

铁金元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初稿于西宁七一西路寓所

二〇二三年二月修订






文章来源  
感谢作者供稿,特此备注!

往期回顾(点击题目)

新书推介丨罗玮《马上衣冠:元明服饰中的蒙古因素》
新书推介丨姬慧《敦煌社邑文书常用动词研究》
新书推荐 | 王百岁《陇南石窟研究》
新书推介丨董华锋《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
新书推介丨刘人铭《敦煌沙州回鹘洞窟研究》
新书推介丨陈振旺《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出版
新书推介丨崔焱《鄂尔浑—叶尼塞碑铭语法标注及动词研究》
新书推介丨刘文锁译《新疆出土佉卢文书译文集》
新书推介丨姚磊《西北汉简整理及考释》
新书推介丨胡蓉《元代東遷色目作家研究》
新书推介丨尹波涛《后秦史》出版
新书推介丨和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校译补正》
新书推介 | 赵天英《西夏文草书研究》出版
新书推介丨潘洁《黑水城出土赋役文书研究》出版
新书推介丨李亚栋、仵婷《吐鲁番盆地考古发掘编号整理研究》
新书推介丨齐小艳《从马其顿到马拉坎达:粟特地区的希腊化研究》出版
新书推介丨王新春《西域考古时代的终结——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出版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微信号:西北学属地:金城府学编辑:鸿翾联系方式:2441053148@qq.com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北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