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病后,我放下了‘好孩子’人设"

渡过青少年作者 渡过青春号 2022-06-06




本期内容

· 我们为什么会给自己立人设?

· 人设带给我们的好处&困扰

· 如何在真实的自我和“面具”之间找到平衡?

· 小科普: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


本期嘉宾

子烨“渡过”青春号的主创之一

菌菌“渡过”线下营辅导员

句句“渡过”七群的群友

Yoroko“渡过”21天线上营小助手,在“渡过”公众号发表了【渡过 · 青春版 · 厦门营纪实】再见“人设”


栏目介绍

《真心聊天室》直播间,每周五晚8点上线。点击“阅读原文”可回看直播。

这是一段属于年轻人的真心时间,围绕心理学和当下大家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发起人每期邀请不同嘉宾加入,打开心扉、各抒己见。






(正片从3分50秒开始,很下饭哦)




嘉宾对话




思雨




你身上有哪些人设?


句句

我从小到大的人设是“很安静”,跟现在的反差非常大。我从小就希望自己在大人眼里是个懂事的孩子,但是过分的乖巧和独立使我压抑了内心的很多感受,慢慢变得不懂怎么跟别人交流,越来越孤僻,不敢去表达。


Yoroko

我以前的人设是“好学生”,觉得自己好像在各方面都要做的好一点。我对自己的道路有很强的掌控欲,一定要安排得很好,不允许自己的人设出差错。

 

还有“合群”、“善于社交”,也是我给自己立的人设,我觉得这样会更符合大家的期待,但我其实不是很擅长和别人沟通,更喜欢独处。


子烨

大家对狮子座的印象可能是比较冲动、有自信和领导能力。“有领导能力”确实是我从小就有的特点,但“冲动”和“感性”好像是大家给我立的人设。

 

“在公共场合比较沉稳”也算我的人设,我从小公开发言的经验比较多,自己也想成为一个成熟、有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的人。

 

社交方面,因为工作需要,我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和朋友。但其实我是一个比较自闭的人,更喜欢独处或者跟熟悉的人待在一起。

 

在线下营工作的时候,我可能也为自己塑造了“善于沟通”、“有求必应”的形象,虽然可能给我带来一些压力,但我自己想成为这样的人。而且我觉得为了完成工作,我可以挑战一下。


菌菌

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努力学习,成绩比较好,同学们给我贴了“很厉害”的标签。这个标签确实促进我更努力,但也让我有了包袱,很多向别人请教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会选择自己费劲去探索。

 

在家里我的人设是“孝顺”,当我不能理解父母的要求,我会怀疑是不是自己想错了或者太自私了,也偏离了“孝顺”的人设。后来我发现,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不代表不孝顺,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尊重自己,最后家人明白了你的意图,也会感觉到欣慰的。




思雨




句句刚刚提到过去和现在的“人设”相差很大。可以谈谈关于真实的你吗?


句句

我的真实性格比较活泼,很喜欢分享,很喜欢交流。当我做真实的自己时,这种快乐是无法想象的。

 

疾病给了我勇气,让我停下来思考、改变。我希望自己不那么痛苦,就抛掉害怕,慢慢融入人群,跟别人倾诉,生病也是我自己去确诊的。


思雨:关于生病,你愿意多分享一点吗?


句句:我在大学时生病,压抑了十几年的情绪一下子爆发了,自己主动去找了咨询师。一场咨询,我说四十分钟,咨询师只说了十分钟。因为我的情绪太多了,必须要找一个出口。随着治疗的深入,咨询师越来越能介入我的情绪,到最后我能听咨询师讲很久,再继续跟咨询师一起分析。


我身边的朋友也愿意听我倾诉,这几年他们一直很理解我,陪伴我,这个环境让我觉得很安全,所以我愿意去分享。到后面除了自己的情绪,我也会跟别人分享别的事情了,我从悲观的情绪里走了出来。


思雨:做真实的自己给你带来了什么?


句句:我能够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跟别人交流,外界的声音和反馈也让我越来越坚定地走下去。我还得到了很多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机会,像今天来当嘉宾,直播间有那么多人为我加油,以前我是根本不敢想的。

 

以前带着“人设”时,我觉得自己跟别人是有距离的。现在的我能快速地和别人交朋友聊天,甚至谈私密的事情,真实的关系才能够更持久。

 

做“真实的自己”可能会暴露自己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当我开始做自己时,也有很多人离开了我。但我觉得,那些只爱你人设的人,不是真正的爱你。




思雨




大家是如何拥抱真实自我的呢?


句句

我有一些比较知心的朋友,生病之后他们也一直带我出去玩,还认识了很多他们的朋友。我觉得我遇到的人都很好,他们对我没有偏见,反而对我更好。我慢慢觉得在“渡过”这个团体里可以打开自己,不用那么害怕。


Yoroko

我觉得真正想了解你的人,会通过两人之间的相处了解你;不想了解你的人,也不会对你营造的人设感兴趣。就算通过“人设”获得了喜爱,大家也只是喜欢自己的“外壳”。

 

而且,不管是“真实的自己”还是“人设”,都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做真实的自己,还能多一点真正喜欢我的朋友,那纠结“人设”就没有意义了,不值得花费精力维持它。

 

我已经差不多一年完全没有考虑“人设”的问题,我觉得这已经不足以成为一个困扰我的问题了。我也不会刻意想着做“真实的自己”,我觉得刻意“真性情”也会变成人设。


子烨

我会在“自我怀疑”、“别人对我的影响”,以及“我自己真实的声音”中找一个平衡点。而且,要相信自己有向内生长的能力。




思雨




“面具”可以带来什么样的作用吗?


子烨

我自己是一个比较可靠、有责任心的人。这其实已经突破了“人设”,是我真实存在的性格和关键词。这会让我赢得很多机会,比如和“渡过”的老师们交流后,我能根据自己的长处去实践,例如线下营的接待、公众号的编辑排版。这种“人设”给我的帮助,会让我增长社会经验、提升工作能力。


Yoroko

人的“面具”会根据别人的评价和期待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菌菌

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人设,在交流的过程中能让你的行为更有预测性。比如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如果交给你有挑战性的任务,你很可能会乐于接受,或者有能力解决。这会降低社交的成本,能让别人可以判断你的喜恶,互相之间可以更加方便地找到和谐共处之道。




思雨




“人设”和自我之间要如何平衡?


Yoroko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给自己立人设,比如你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事,给别人留下了某种印象,但这并不是你的人设,只是你的一个特写。对方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你是无关的。


菌菌

我们讨厌人设,主要是觉得自己是被迫地、或者无意识地给自己带上了“面具”,并习惯性地去使用它,造成了一些痛苦。但其实我们是可以自主选择戴上或者摘下“面具”的,这选择的过程,也是一条通往自己的道路。


真实的自我里包含了很多特质,我们可以选择更贴近真实自我的人设,而不是选择那些需要费劲维护、让自己不舒服的人设。


思雨

要意识到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根据社交的需要,我们可能选择不同“面具”,就像川剧变脸一样,切换不同的运行模式。但这不是束缚,而是把“面具”作为自己的武器。




 科普——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

呀呀从我们的意识形成初始,就会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会通过“别人喜欢什么样的我”来构建。最初的时候,这个“面具”是非常有利的,人格面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人格面具也不止一个

 

但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把自己仅仅认同于其所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疏远,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

 

人在前半生的过程中会发展多种人格面具,这是非常重要的。后半生我们要做的是追求自由化,让自己不同的人格面具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和谐舒服地状态。




 



大年初一上映的《你好,李焕英》好评如潮,不少人评价说“有笑有泪,记得多带纸巾”。


看完这部电影,“渡过”青少年作者孟秋写了一篇关于妈妈的文章:我的“李焕英”用一封信告诉我:“这辈子有你做我女儿,幸福得很” | 观影记


她说:“妈妈,感谢与您相遇,我们这辈子好好做母女,下辈子我再来当妈。”



【留言征集】看完电影

青春号小编们迫不及待

向大家发起话题:


《你好,李焕英》

戳到你的泪点了吗?

你和妈妈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吗?


大家可以扫二维码匿名留言,

或在本文下方的评论区直接留言哦~







加入我们吧


整理/钰婷

编辑/Mellon、思雨

排版/子烨

主创形象/麻袋

技术支持/火神







↙点“阅读原文”回看节目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