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马甲”们的台前幕后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报
2024-09-13



生机盎然的5月,深圳大学一年一度的“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再度拉开帷幕。多年来,深大的“红马甲们”活跃在深圳的养老院、福利院、居民社区和校园中,为独居老人带来生活中的久违温情,为困难儿童提供优质的大学生家教服务,为入学新生搬行李、修电脑、指路……


深圳大学义工联合会成立于1996年6月,是全国首个高校义工组织。27年来,在深大青年的赓续接力中,义工联不断发展壮大。时值深大建校40周年,一代代“红马甲们”与深大共同成长,他们用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启了一段别样的精彩旅途,在沿途找寻与他人连结的价值感,在传承中点亮“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面面观”


志愿服务的关键词在于志愿二字——报名全凭自愿,不求物质回报。人文学院2022级的许欢和她的搭档从去年开始参加义工联助学分会举办的“雏鹏助学”活动,志愿者们会组成小组,于周末固定的时间去指定的小朋友家中为他们辅导、培优。当许欢和搭档第一次来到自己小组的小朋友家时,家长早早地在电梯口迎接,小朋友也主动给他们拉椅子倒水。从那以后,小朋友与他们就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姐姐,我最近学习压力很大怎么办?”看到屏幕上突然弹出的消息,许欢小心地打出一段500多字的长文,临发前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直到小朋友发来“谢谢姐姐”的肯定,她才松了一口气。在她的朋友圈里,至今保留着标题为“第一次帮到了小朋友”的动态。她还告诉我们,小朋友会把课上自己教他的折纸青蛙反复练习,等到下次许欢过来上课的时候再送给她当作礼物。


“雏鹏助学”小组在为小朋友辅导功课


人文学院2022级学生林小琪在去年参加了全校核酸检测志愿服务,第一次的工作结束后,她被医护人员称赞,“很能干也很有领导力呀,是个很棒的小义工。” 这让从小缺乏自信的林小琪又惊又喜,备受鼓舞,“从未想过自己会受到这样的夸奖,好像挖掘出了自己的潜力”。自那之后,她一有时间就会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尽力减轻防疫工作的负担。一段时间下来,她俨然成为这项活动的“老人”,业务能力也被更多人认可,对她而言,从志愿服务中增强自己的信心、挖掘自己的潜能是她前行的动力。


除此之外,志愿服务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联结的桥梁,志愿者们在撒播善意的同时,也会收获来自受助者的暖意。林小琪把志愿服务定义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男生,在检测完核酸之后,默默地在医护的工作台留下了一个世界杯的体育周边,里面还放了一张手写的字条——“你们辛苦了,这是我的小小心意”。林小琪回忆道:“医护姐姐们因为那张纸条高兴了一下午。”


2020级传播学院的徐静是义工联助老分会的成员。即使平时学业任务重,每学期她也会抽空参加助老活动。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助老活动中认识的独居老人黄奶奶。提到黄奶奶,徐静脑海中浮现的是她的标志笑容——眯着眼睛,咧开嘴,喃喃几句,热情地欢迎年轻的朋友到家里做客。黄奶奶年近八十,加上早年眼疾,视力近盲。“但奶奶会问我们住在哪,记住我们的声音。”相处久了,黄奶奶渐渐可以通过声音识人,甚至有一次还特地追问徐静,“上次那个靓仔怎么没来?”


徐静参与的助老分会“畅想夕丽”活动合照


在徐静眼里,大半天的助老陪伴可以凝练成几个常规动作:“只要陪着老人聊聊天,带他们去逛逛公园,或者坐下来听听歌看看新闻。”每次经历半天的沉浸式陪伴之后,她与一行人又不得不赶赴回校继续学业。但每位老人对待这群年轻人总像是舍不得孩子离家的长辈,将他们视作素未谋面的亲人。依照义工协会的规定,义工原则上不能收受助者的礼物,但有些老人却总会拎着几大袋零食、特产追着义工到大门口,嘴里说着“带点回去吧”。


当然,并非所有的志愿服务都能收获到等量的善意,偶尔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有些校外活动的主办方将志愿者们看作苦力;有些帮助对象会对志愿者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让志愿者为难;有些贪图盈利的不法分子会发布虚假招募通知,骗取流量获得个人隐私信息……尽管如此,在林小琪看来,深大的志愿服务风气整体上还是能感染很多心怀义工梦的同学。 



志愿服务“领头羊”


一场志愿服务的成功开展,离不开策划组织者。深圳大学义工联合会设有五大职能部门、一只特色队伍以及三大分会,为各种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而传播学院2022级学生王星元所在的萤火虫部就是助学分会的一个极具特色的部门。


萤火虫部主要负责的是助学分会三大品牌活动之一的“萤火虫计划”,该活动已经开展了18年,包括图书募捐、支教分享会、支教宣讲会暨教案培训会、组织寒暑假支教活动等内容。在加入萤火虫部之后,王星元才发现,原来策划一个大型活动并不如她想象中那样简单。


萤火虫部的支教队员在给小朋友们上课


“要负责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前期的支教队员招募、宣讲会、队长竞选、队员分享会、经费答辩……”聊到自己在萤火虫部的日常工作,王星元坦言,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报名支教队员的教案准备工作。


上个学期,她报名参加了小学组的趣味科学课程教案项目,考虑到小学年龄段的问题以及现场教学的各种因素,王星元在写教案时可谓字字斟酌,“需要考虑小朋友是否能听懂啊?会不会对这个教学内容感兴趣?能不能维持好课堂纪律?”报名成功仅仅是个开始,后续还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需要写好关于家访、家长会、文艺汇演等任务的策划案。虽然寒假支教为期仅10天,但萤火虫部需要用近一整个学期的时间去策划并不断细化支教活动流程。


因为不可抗力因素,上学期的支教活动并没能如期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顺利收尾,一份份精心准备的策划案却没能发挥作用,这让王星元有些遗憾。“但是我也很庆幸有这样一个活动,让我去历练。暑假我还会再尝试一次。”3月起,萤火虫部已经开始筹划暑假的新一轮支教活动了。


助学分会举办的“萤火虫计划”支教宣讲会


除此之外,王星元还负责“雏鹏助学”活动的人员招募,对她而言,成为面试官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对于筛选志愿者,她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会有人直接坦白,来这里就是为了义工时,这就不在我们录用范围了。” 身为志愿服务的组织者,王星元对候选人的考量特别慎重。在她看来,长期性的志愿服务很考验人的毅力,如果一开始就不是以帮助孩子作为出发点,志愿者很难坚持到后期,这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而深大义工联助老分会会长严文东日常接触到的工作就更为繁琐。在大一担任干事时期,严文东就注意到活动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音响设备没有提前检查好,到了现场会影响活动顺利开展;参与“扶孤助老”活动,就要提前了解长者的相关信息,避讳提及到一些话题;许多活动的细节都要提前与社区沟通好,细致到需要确认租借场地的具体大小、活动参与人数,甚至连社区老人讲什么方言都要了解到位。


成为会长后,严文东的工作转向了“幕后的幕后”,她不再直接参与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但助老分会的五大部门、五大特色活动中都有会长团的身影。小到每周的部门例会,大到“暖化夕阳”“畅想夕丽”等大型活动的开展;从最初的分会招新到现在的部门联谊,严文东都力求事无巨细地了解到位。严文东笑言:“在我们的会长团或者部长团刚刚上任的时候,对很多分会事务也是懵懵懂懂的,然后就硬推着自己上。”


严文东身穿红马甲参与助老志愿服务


从义工成员到分会会长,身份转变的过程中比严文东设想的更耗费心力。在义工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两种身份中,严文东在多数时候选择了成为组织者,但她还是希望能尽量多参与一些活动,“我觉得如果说我是参与了活动的策划,我还是挺希望自己的在活动开展的当天,以志愿者的身份去体验这个活动,就像去看看自己养大的孩子。”



志愿服务“前人说”


当记者第一次获得卢浩铨的联系方式时,他的微信头像让人印象深刻:那是他在深圳大学义工联合会助老分会“畅想夕丽”活动上留下的照片。在中场休息时,他陪伴一位奶奶在石凳上闲聊,被摄影师拍下了一张穿着鲜红的“深圳大学义工联”马甲的他与头发花白的老人其乐融融的照片。


这个头像从2018年用到现在。“我想让新认识的朋友觉得跟我没有隔阂,义工本身就是一种友好的象征。”卢浩铨说。


卢浩铨的微信头像


卢浩铨曾就读于深圳大学2017级物理学专业,现在是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研一学生。想起本科期间加入深圳大学义工联助老分会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在学生活动中心门口有面对新生的招新活动,听到学长学姐们的宣讲,一下子就被义工联吸引了。”怀揣一颗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心,卢浩铨在义工联一待就是两年。


从助老分会外联部干事到部长,从活动负责人到总负责人,无论是与老人沟通还是与社团的朋友们交流,卢浩铨积累了不少心得。在任期已满后,他还是偶尔会参加助老分会举办的活动。“以前我要照顾其他来参加活动的义工,需要把控气氛、引起话题,现在退休后变成会员,反而是被负责人照顾,不管以什么身份去参加活动都像回家一样。”


前段时间,卢浩铨参加了助老分会举办的“扶孤助老”活动,时隔近两年,他也观察到了义工联合会在组织志愿服务中的些许变化。之前去探访老人可能只是唠唠家常,大概记录一下老人们的兴趣爱好,但现在社区越来越注重对老人的关怀,借助大学生义工这一群体去掌握老人的基本情况。


“那天我看到社区给的调查表,里面的内容涵盖许多方面,比如说老人有没有家族病遗传史、跟邻居的关系好不好、社工甚至还想让我们记录下老人所说的话,这种归档整理我觉得特别进步。”卢浩铨觉得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志愿服务潦草结束的不足。


在助老分会举办的“暖化夕阳”活动中,一位阿姨正在领取游戏奖品


志愿服务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上,也体现志愿者之间的情谊上。卢浩铨担任外联部部长时,建起了一个名为“四世同堂”的微信群,里面包括了2016-2019级的所有外联部成员。卢浩铨的老部长、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2020级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侯静仪也在微信群中。


侯静仪自本科入读深圳大学以来就参加过包括2016年国际植物学大会、南山马拉松、宝安马拉松等志愿活动。在去年3月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关头,她与男友、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吴文彬第一时间响应团市委和深圳大学的号召,加入了深圳大学青年抗疫突击队,在南山区蛇口街道的管控区内从事7天全封闭式的脱产志愿服务工作。“发一寸光,尽一份力,做一次挺身而出的凡人,凝聚成磅礴的深大抗疫力量。”侯静仪的话道出了他们当时的心声。


那一次特殊的经历并非志愿服务的常态,谈及为何加入助老分会以及如何挑选部门成员,侯静仪分享到:“来到这个社团的人大多都抱着为爱发电的初心;因为部门的对外交流属性,我们会特别关注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家也是‘社牛’,就聚在一起了。”“乐于奉献,不忘初心”是卢浩铨、侯静仪对从事志愿服务的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对于所有参与过义工活动的人而言,当一场志愿服务结束,脱下红色马甲后,付出的心血会被量化成时长数据计入义工时系统。但深大人的志愿精神不会停留于后台的统计界面,还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传承下去。


文字 | 蒋婧 张琪曼 王星月 林季宁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排版 | 张琪曼

监制 | 崔震

往期推荐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