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小识1:孙刘结盟的启示——盟友一定要找靠谱的

说剑斋 侠隐
2024-09-01

引言:

最近时不时地看到网上有人提及三国故事,不由得也回顾了一下。看了一些史实后,不禁心生感慨——找盟友,一定要找靠谱的,否则所托非人,受害的是自己。


(一)第一次孙刘结盟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从邺城南下进攻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曹操意欲顺势一举攻破东吴,收复江南。


此时刘备退至江夏与刘琦会合,恰好鲁肃过江面见刘备,提议双方联手共抗曹操,刘备随即命诸葛亮随鲁肃过江面见孙权。此时,孙权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对于是战是降犹豫不决。诸葛亮帮其分析双方情况,告诉孙权“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的道理,打消孙权投降的念头,坚定了其抗曹的决心。第一次孙刘联盟就此达成。


赤壁大战结束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但孙权一直想吞并刘备所占之地。因此,当周瑜向孙权建议,先进攻蜀地,然后再兼并张鲁,留下孙权堂兄孙瑜镇守巴蜀及汉中,他本人在回荆州夺取襄阳时,孙权当即认可了周瑜的计划。此事还未来得及实施,周瑜因病去世。周瑜死后,鲁肃接替周瑜的职位。鲁肃建议孙权继续坚持与刘备联盟对抗曹操。

未几,刘备西进四川拿下益州,令吴国人分外眼红,他们对荆州和益州觊觎已久,现在看到刘备拿下益州,荆州又有多一半在刘备的手里,不但没有替盟友高兴的喜悦,反而恨恨不已。所以,当刘备在四川忙着安抚的时候,孙权趁机派吕蒙发动突袭拿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第一次孙刘联盟破裂!

(二)第二次孙刘结盟


孙权通过偷袭夺得三郡之地,亲手撕毁了两家的结盟。孙权见利忘义的背刺行为,令刘备十分恼火,本欲令关羽出兵夺回三郡,但考虑到大局为重,便与东吴讲和。


建安二十年,刘备与孙权达成协议,双方平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归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属于刘备,双方第二次结盟。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率军进攻曹魏的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眼见形势危急,便传信给孙权,许以重利,令其从背后偷袭关羽。孙权再次见利忘义,与吕蒙定下偷袭关羽的计策。吕蒙先是装病,然后令陆逊代替自己。陆逊在关羽面前装出一副谦恭谨慎的样子,麻痹关羽。然后东吴派兵突然袭击,拿下荆州,俘获关羽,随即将关羽杀害。

这是东吴第二次撕毁孙刘联盟。


(三)第三次孙刘结盟


吴国两次背刺刘备的行为,令蜀汉不但丢失大片疆土,还失去了大将关羽,可谓损失惨重。但令刘备倍感气愤的是,名为盟友的吴国,毫无诚信可言,原本划好的边界,怎能偷袭抢夺?难道签好的盟约就是用来撕毁的吗?因此刘备意欲发兵讨伐吴国。


孙权知道刘备兴兵的消息后,一面向曹魏求援,一面派使者到蜀汉讲和。但吴国除了口头表达歉意外,既不打算赔偿,更不打算归还抢到手的荆州之地,只是让蜀汉接受基于现实为基础的和好。也许孙权的理念是:我凭本事抢来的领土,你凭什么让我还?


双方和谈失败,立时兵戎相见。最终双方在夷陵展开大战,结果刘备中计惨败。临终托孤,将蜀国军政大权尽付诸葛亮。


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兵败之后的烂摊子,为了避免两面受敌,派邓芝出使吴国,商谈两家再次结盟之事。经过邓芝陈述利害,双方再次结盟,这也是孙刘两家最后一次结盟。

公元263年夏,曹魏在司马昭主导下大举伐蜀,蜀国兵败,刘禅投降。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终结。


蜀汉自刘备攻克成都到刘禅出降,共历二帝四十九年。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与东吴结盟交好,但东吴两次毁约背刺蜀汉,可谓见利忘义。曹魏灭蜀之时,作为唇亡齿寒的盟友,东吴毫无动作,坐视蜀汉灭亡。


读史至此,怎能不令人嗟叹?刘备一生精明强干善于识人,想不到遇到一个如此不靠谱的盟友,一再遭遇背刺。只能叹息一声——刘皇叔实在是遇人不淑!

结语:


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孙刘结盟之故事,启示后世之人,一定要擦亮眼睛,与那些见利忘义、信用不佳之辈打交道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多留个心眼,切不可“全抛一片心”。


北宋王朝就是没有吸取历史教训,与金国结盟攻打辽国,结果辽国灭亡后,金人转过身来就灭了北宋。这真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曹操谋士蒋济便说: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东吴背刺关羽的行为,印证了蒋济所言。


所以,万万不可将自身安危寄托于他人,只有自己强大才是对自身安全的最大保证!


相关文章:


1、司马南嘴里的“历史垃圾”

2、旅顺大屠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侠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