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彩回顾 | 走进乔治·佩雷克的影像世界·山中天乌力波60周年系列活动

Wind H 山中天艺术中心
2024-09-02







乔治·佩雷克影像之夜



精彩活动现场


12月19日,“乔治·佩雷克影像之夜”山中天艺术中心如期举办。作为乌力波60周年系列线下活动中的最后一场,本场活动放映了论录像厅用“单口同声”方式译制的乔治·佩雷克的影像作品《埃利斯岛传说》和《出走的地点》。放映结束后,参与者就两部片子,从纪录片主题、文学与影像创作的联系与形式区别等不同方面进行了交流。


在这两部译制作品中,保留了配音过程中的杂音与交谈,以及配音者的口误、呼吸与叹气,它们同样也是一种陌生的意外。放映结束后,参与者进行了现场交流。就像在11月28日在山中天艺术中心的朗读会中,参与者用母语、方言去朗读这部影像旁白的不同部分,是想凸显朗读者。



作为法国当代先锋小说家,为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1936-1982)的小说以任意交叉错结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见长。他的第一部小说《物:六〇年代纪事》出版于一九六五年,荣获雷诺多文学奖。《W或童年回忆》出版于一九七五年,这是一部自传体片段式写作的小说。一九六七年起成为文学实验团体“乌力波”(Oulipo,潜在文学工场)的成员。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人生拼图版》是法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被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誉为“超越性小说”的代表作。


不过由佩雷克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却少之又少,一九七四年,法国青年导演Bernard Queysanne改编自佩雷克小说的处女作《沉睡的人》应该算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了,影片获得了当年的法国让维果奖。


此次分享的第一部影像作品《埃利斯岛传说》,是佩雷克与法国电影人罗贝尔·鲍勃一起去埃利斯岛旅游时随手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二十世纪初美国移民的历史和现状,回到巴黎后佩雷克还为影片写了解说词。


位于美国纽约的埃利斯岛曾经是移民检查站和进入美国这个遍地黄金梦幻国度的前哨站,大概有超过四成的美国人祖先都曾经在这个二十八公亩大的小岛居住过。埃利斯岛在1892年1月1日到1954年11月12日期间是移民管理局的所在地。许多来自欧洲的移民在这里踏上美国的土地,进行身体检查和接受移民官的询问。到了今天,昔日的移民管理局大楼已经改建为移民博物馆并对外开放给民众参观。


罗贝尔·鲍勃与乔治·佩雷克于1979年造访埃利斯岛,通过镜头拍摄以及对历史档案资料的呈现,反映出当年欧洲移民来到美国追寻美国梦所面临的种种艰辛苦楚。


这同时也是佩雷克对自身的犹太人身份的一种寻觅和思考。他的父母是波兰裔犹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移民到了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父亲作为法国抵抗军的一员,战死沙场,而他母亲则在纳粹的集中营里死去。在这部纪录片里,佩雷克首次公开谈论到了他的犹太人身份。对于佩雷克而言,作为从小就失去父母的一位孤儿,犹太人这个身份对他更多意味着将生命完完全全交给命运去安排,也决定了他一生都过着某种意义上的流亡生活。



第二部影像作品《出走的地点》讲述的是作者在十二岁的时候从他姑姑家里出走的一段经历。少年不想上学,于是就跑到了他家附近的马路上游走,并尝试与周遭事物建立联系。影片里,摄影师对地点的捕捉与电影旁白中讲述者的心境变化互为表里。片中主角从家里出来,本想去卖掉自己的集邮,去到市场却发现平日热热闹闹的邮票交易市场今天却空无一人……


值得关注的是单口现场配音的译制片的形式,作为世界电影交流史上很重要的文化,它通常被运用在内部参考、临时放映、非商业发行、学术交流所用的艺术片。


在1980-1990年代,用这种方式译制外国艺术电影非常普遍,他们通常以录像带的介质在机构与极少数人之间流传,被拥有者视为珍品,几乎没有人注意和讨论“单口配音译制”本身,因为它不是个问题。


到了DVD与后来的互联网时代,字幕几乎成了翻译外语、方言电影的唯一方式,也是极少数人注意、讨论到字幕的利弊,它似乎也不是个问题。


老一辈的影迷早已忘记了“单口配音译制”,他们和新一代影迷同样的享受字幕时代的便利。而新一代影迷几乎不知道、从未享受过“单口配音译制”电影的独特魅力。


在乌力波6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于12月2日做过一场佩雷克作品《出走的地点》的线上放映,影后的线上交流,线上的观众朋友就盛赞了本次“单口配音译制”的创意。


在过去的地下流传的单口配音译制片艺术片录像带中,配音者的名字不会出现在片头片尾的字幕中,也不会出现在口述中,他们是无名者。我们这一次“仿制”,也延续了这个“传统”,但是我们在这里对译者、配音者表示衷心感谢,《出走的地点》由胡芽翻译和配音,《埃利斯岛的传说》由山英译和明轩校、徐钰洋配音。此次活动在这个字幕电影时代给观众制造了一种陌生感,也希望观众因陌生而感受到一种魅力。






👇精美乌力波周边请点击👇

精美产品来啦!山中天 |乌力波6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


山中天展览

“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

限量早鸟票发售中

点击购买

⬇️




主办方

山中天艺术中心  × 十点睡觉有限实验室 



山中天艺术中心位于北京艺术地标798艺术区南门,由著名建筑师董豫赣设计,艺术中心建筑面积约900平米,展厅面积约500平米。其使命是通过举办国内外知名和新锐当代艺术家具有学术性、启发性的展览,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当代艺术。山中天致力于打造艺术交流的国际平台,旨在培养优质的艺术共同体,聚集新思想、深化共情力与创造性思维。


⼗点睡觉⼤企业旨在建⽴⼀个多元化的艺术⽣态与创意⽣活互联平台。

⼗点睡觉艺术空间由实体空间延伸⾄社会空间,我们将聚合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创作人及各专业领域的创造力资源,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元的艺术情境及美学知识。

⼗点睡觉⼤企业同时提供新兴材料的实验平台,探索物质材料艺术化、创意化的转换路径和实现⽅式,为参与者提供新的介⼊⽅式及创作输出。

在⼗点睡觉⼤企业,所有参与者都是创作者,我们将成为⼀个共同体,去打破艺术和⽣活之间的隔阂、创造与常规之间的壁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中天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