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最应开设的课程,除了逻辑课,还有科学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好书推荐 Author 先知书店


有人说:学校不开逻辑课,导致批判性思维的缺失,阻碍了我们的学习、思考与交流。


事实上,还要有一门课,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逻辑,但无论专家还是大众,对其重视程度都远远低于逻辑学——那就是“科学史”。正如著名科学史学者吴国盛说:“中国人从来没有接受过真正的科学史教育。”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都只有具体的“数学、理工”科目,没有专门的“科学史”课程。对大多数人而言,科幻作品、科学家传记的吸引力,都远远超出“科学史”。


更有甚者,课堂里仍然充斥着与科学史相左的“科学神话”: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见开水顶开壶盖,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被列车员打聋耳朵”,“爱因斯坦中学时数学不及格”……


在这个科学主导一切的时代,科学史不仅可以补足逻辑的缺失,更正我们错误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人文张力、东西方精神差异,更是反思现代文明的必须选择……可以说,科学史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了。


▲伽利略“两个铁球的科学故事”,被证实为虚构



▍科学史,可以纠正对“科学本质”的误解


一提到科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精确的公式、笃定的结论、晦涩的论文等等。可以说,对科学的固有印象,让人们将科学当作少数从业者的专利。然而,这些都误解了科学,或者说只是科学的表象。


从本质上说,科学首先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一系列的动态过程——看到现象,提出假说,总结规律,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证明结论。因此,相比最终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以及贯彻始终的思维和精神


科学史,就是带我们回到科学发现的现场,看看科学家们如何通过精巧的实验,得到了伟大的科学发现。比如,费佐用旋转齿轮测量光速、达尔文在太平洋小岛观察乌龟想到进化理论、电梯思想实验引发了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的思考……‍‍

正如威廉·拜纳姆在《耶鲁极简科学史》中的精辟总结:科学自始至终都来自那些有趣的人,那些对大自然孜孜不倦发问的人;科学不仅有实验,也有仰望天空和俯瞰大地;科学真正的伴侣不是数据和理论,而是发现旅途中的好奇与惊喜。


只有从枯燥的技术、繁琐的知识中认识到科学最核心的精神本质,将科学看成这样一场关于勇气、智慧和探索的伟大冒险,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人类、认识自己。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

‍‍‍‍‍‍‍‍‍‍‍‍‍‍‍‍



▍科学史,可以弥合“科学与人文”的裂痕


这是一个学科严重分裂的时代,多年的分科教育,导致的人们严重偏科。于是,科学与

人文互不理解、相互鄙视的现象屡屡发生。


但事实正如英国著名作家斯诺所说:“科学和人文都很重要。一个现代人不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像不了解莎士比亚一样,都很糟糕。”


科学史包含了“科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它既是自然科学,又是人文学科。比如,科学史既关注牛顿力学的发现,又关注牛顿所处的宗教、经济背景。因为,科学发现离不开人文土壤的滋润,人文的进步则依赖科学的发展。


因此,科学史对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融会贯通,具有天然的优势,也是解决人类“道术为天下裂”困境的必然选项——无论是理工专业、人文专业的人阅读科学史,都能有所收获。


▲达·芬奇发明的计算器、坦克和直升机。



▍科学史,可以洞察现代文明的本质‍‍‍‍


‍‍‍‍

科学史告诉我们,现代科学发端于西方。现代科学的内涵,包含了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中世纪基督教的唯名论思想、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数理实验传统,以及阿拉伯文明的技术支持……


所以说,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西方文明博采众长、逐渐引领世界的历史。


只有借助科学史,我们才可能清晰地看见,科学不是孤立存在的。科学必须和开放包容、自由法治、市场经济等现代文明因子相结合,才可能得到壮大和应用。


以医学的发展历史为例。西方的传统医学,也曾充满了各种野蛮、愚昧的巫术。但是16世纪后,由于新的实验方法,科学家的新理论,印刷术的普及,传统观念的松绑等等,现代医学才逐渐成型。特别是20世纪后,疫苗、抗生素、内窥镜、DNA等技术,极大提升了人类的健康。


▲炼金术以水银治疗梅毒‍‍‍‍‍‍‍‍‍‍‍‍‍‍‍‍‍‍‍‍‍



▍科学史,可以反思文化包袱、科学现状


科学史告诉我们,只有近代西方产生了现代科学,而东方、非洲、美洲都没有产生过科学。


事实上,直到“科学史”出现之后,中国人才开始认识到“墨子、祖冲之、郭守敬是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黑火药是划时代的科技发明”。

因此,所谓的“李约瑟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与其追问“技术发达的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不如追问“如何才能营造出适合科学生长的土壤、空气、雨露和阳光”。


科学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客观评价“古代中国的技术成就”,还能帮我们反思传统中国“重实用、轻思辨”的文化包袱,并以此改善当代中国的科学困境。


▲《天工开物》插图



▍科学史,可以审视科技的得失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给人带来了安全、舒适和便利,滥用科学则会把人拉入地狱。比如,武器进步带来高效的杀戮;电脑游戏、手机网络的普及造就了无数的低头族;基因改造、人工生殖威胁着人类伦理……


另一方面,有的人因为惧怕科学的风险,走向了因噎废食。比如有人对“辐射”谈之色变;有人妖魔化一切疫苗、转基因食品;有人因为担心主义、宗教的危害,排斥科学教育……


人类需要科学勇气,去改变能够改变的;人类需要科学谦卑,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人类需要科学史,去分辨这两者。唯有科学史,才能提供最多的观点与视角,帮助我们审视现代科技的得与失。


▲1860年代的手术卫生意识,导致一半的病人死于感染


长期以来,有很多人不断强调“逻辑教育缺失的后果”。但无论大众还是学者,对“科学史教育缺失的恶果”都鲜有提及:对科学、人文、现代文明、中西传统等等极度无知,导致了无数尴尬的笑话、剧烈的冲击,乃至巨大的悲剧。


对我们当下而言,填补教育、阅读空白的科学史著作,尤为紧迫。然而,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的科学史著作中,要么是集中于某一时代或主题;要么是艰深、浩大的工具书,对普通读者而言,阅读门槛过高,翻阅、携带都很不方便。


‍‍‍‍‍‍‍

为此,先知书店为你推荐威廉·拜纳姆《耶鲁极简科学史》,这本科学史著作,不仅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简史”,还有几个非常值得收藏的特色:


·权威、准确、可信:汲取科学通识的可靠途径


科学类作品是门槛最高的,一般的机构和研究者根本无法胜任。只有权威机构、顶级学者出品的科普作品,才可能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准确性和可信度,可以帮助读者获得深刻的科学体验、思考能力。


耶鲁大学向来以通识教育著称,该系列的撰写者,无一不是博古通今、世界知名的大学者。《华尔街日报》这样评价“耶鲁极简史”系列:读它们的孩子,是幸运的;读它们的大人,是智慧的。


在“耶鲁极简史”系列中,《耶鲁极简科学史》一书是最优先被引进国内的代表作,在业内外都广受好评。



·精练、有趣、便携:可作口袋书、枕边书、礼品书‍‍‍‍‍‍‍


许多人阅读的“雄心壮志”,常常溃败于书籍的厚重难读。一个话题写大了容易,写小了难;写深了容易,写浅了难;写艰涩了容易,写有趣了难。因此,真正一流的读物往往是“小册子”。


科学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理论多,既不好讲也不好读——科学的跨度极大,源头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希腊;科学的历史极复杂,常常与哲学、巫术、炼金术相互纠缠;科学的进展更是伴随着大量繁杂的原理、定律……


《耶鲁极简科学史》则是以简驭繁,以小胜大,将5000年人类科学求索之旅,全都浓缩在300多页的小书里。天文、数学、医学、化学、地理、物理、生物演化、信息技术等众多领域的演进,被化约为40个主题和人物故事。这就像一场快速的时光穿梭,追溯科学足迹。将科学还原为一个个发现惊喜的现场。‍


本书文字凝练优美,引人入胜。既适合在路上快速畅读,也适合在枕边反复品味,更适合送给正在上学的孩子。有读者就说:“如果我在高中获得此书,该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购买收藏先知书店独家好书《耶鲁极简科学史》(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剑桥科学史》等“科学人文书单”,从俯瞰与微观两个维度读懂科学精神)


策划:先知书店

文稿:万壑松

排版:千字君

编发:先知书店店长


▍延伸阅读

第一推动丛书精选:霍金、薛定谔等世界顶尖科学家写的科普书

《耶鲁极简科学史》:耶鲁经典之作,40个故事浓缩5000年人类求索之旅

隐没在史料深处的人物秘闻

实话,谁说谁傻

张维迎看不下去了

周其仁:他发现了“资本的秘密”

“精神毒品”,女生沾上就上瘾

鲁迅——他超越了整个时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