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代西方哲学的五次重要转向

点击蓝字关注👉 哲学之路 2020-09-07


自现代以来,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福柯宣布“人死了”,巴特尔宣布“作者已死”。


传统哲学实现了“五大转向”:非理性主义转向、生存论转向、语言学转向、后现代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

编辑:哲学漫步集

非理性主义转向


一、叔本华:悲观哲学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1.人无法逃避死亡,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是面对死亡的忧虑。

2.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无意识的,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欲望和冲动,而人的主观认识形式和现象界的种种规律并不能勇于把握意志。

3.欲望具有短暂性,不满足时产生痛苦,暂时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欲望完全满足就会产生无聊和空虚,比欲望得不到满足更痛苦。人生就是在欲望和实现欲望之间循环往复,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与痛苦和无聊之间。

4.叔本华认为佛说的涅槃境界可以解除痛苦,永恒的解脱就是彻底的否定生命意志。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彻底地禁欲,甚至可以断绝生命之源,不惜绝食而死。

5.叔本华哲学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先河。叔本华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生命意志的倡导标志着一个新的哲学时代的开始。
 
二、尼采:酒神精神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1.酒神精神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2.个体生命稍纵即逝,但是隐藏在个体生命背后的生命本体,即生命意志是不断再生的。个体生命必然包含着痛苦和毁灭,但要肯定生命,就必须肯定生命所包含的痛苦和毁灭。酒神精神要求个人站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本体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个体生命,肯定生命的全体。

3.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宣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

4.酒神精神是在肯定人生悲剧性的前提下,提出如何肯定人生的问题。旨在确定一种对待人生悲剧的积极立场。
 
三、尼采:超人哲学


1.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尼采提出超人哲学,来挽救人类自身可悲的退化。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2.超人是关于人的进化,人的健全发展的理想象征,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希望。

3.超人与末人相反,有着强烈的创造欲望与能力和健全的生命本能,旺盛的强力意志,充沛的酒神精神。超人是人类能够且必须创造的最高价值的人格代表。

4.超人哲学用意是给人的生存提供一个目标,一种意义。但是由于脱离人的社会历史进程来考察人性,因而不能为人性的自我超越提供一个现实的方向。
 
四、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


1.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才是人心理结构的核心,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主要是人的本能冲动,不能直接进入到意识领域,因而长期被压抑,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构成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这些本能和欲望总是伺机从深层上升到表层,渗透到意识领域以求满足。

2.无意识是一切意识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是人精神生活的主体。意识仅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冰山一角”,充分注意到无意识地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的精神生活。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3.无意识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哲学和心理学对人的理解,扩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动摇了西方理性主义的根基。

五、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1.人格理论在精神分析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集中体现和代表,他向我们表明,人的精神结构是不平静的,是“各种力量相互冲突的结果”。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中。

2.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活动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位于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一方面是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是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良心”和“道德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3.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自我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调节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否则,人格结构就会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4.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层次性,解释了人格的动力性和整体性;丰富了对人类精神活动本质的认识,深化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生存论转向


六、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


1.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西方近代科学已完全变成了实证科学,科学的危机引发了人性危机和文明危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是为了拯救欧洲的人性危机和文明危机。唯一出路就是重新回归到被现代人所遗忘河疏远了的生活世界。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2.生活世界的基本内涵:

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是丰富而全面的世界,是一切课程性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具有自明性。通过直观我们就能发现这个世界;

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是科学世界和一切课题性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生活世界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可以通过知觉来经验的的世界,是主观的,属于人的世界。
 
七、海德格尔:有根的本体论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1.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由于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和存在者,以把握存在着的方法把握存在,致使存在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传统哲学是一种“无根的本体论”。

2.要严格区分存在和存在者,存在者是指某种确定的事物和现象,因“存在”而成其自身,存在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成其自身的先决条件,没有存在就没有存在者,存在具有优先地位。存在的各种意义总是通过存在者来表达。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3.哲学对“存在”的研究不能去追问存在是什么,而应该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即追问存在者存在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存在的意义问题。

4.我们要从存在者入手去追问存在的意义,不能离开存在者去冥想存在。但并非所有的存在都是我们追问存在的意义的出发点,他必须是这样的存在:它的存在是其他存在物存在的基础。它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其自身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通过对它的分析能够导致对一般存在的把握。只有人才是这样的存在者,因此人是“此在”。
 
八、海德格尔:此在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1.此在具有追问存在的可能,因为它比其他存在者具有状态上的优势和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人能领会自己以及其它存在者的存在。

2.“此在”不是从现实性方面来揭示人,而是从可能性方面揭示人。“此在”所揭示的是一种动态的展开的过程。(就是指正在生成、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此在”具有个体的和“我的”性质,而不具有普遍的和“类的”性质。此在指的是个体的人,指每一个“我”。

3.“此在”的本质:去存在——生存。“此在”只有在世界上才能被理解为去生存,此在的本质是它从存在过程中获得的,此在就是存在于此,存在出来的意思。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4.“此在”的基本结构是“在世”。人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融为一体的。如果没有“此在”,就没有世界。

5.“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不是自己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是不由自主的“被抛”到世界上的。“此在”的存在状态是非本真状态,此在在世,沉沦于日常生活。

6.“此在”的情绪状态:“烦”和“畏”。“此在”在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时候,“烦”是不可避免的,此在正是在这种“烦”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畏”是存在的真实状态,此在畏之所畏的是“死亡”。

7.“此在”的终结是死亡。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而又不可逾越的、确知却不确定的可能性。
 
九、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


1.存在在思中形成语言。思想是存在的展示,而思想又通过语言显现的。语言和存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存在的理解决定了他对语言的理解。

2.只有本质的语言才是存在的家。本质的语言就是存在的显现,只有通过本质的语言,人才能领悟存在。

3.“人,诗意地栖居”:本质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人栖居于语言所筑的家中,而思者与诗人是看家人。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4.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的语言观,把语言和存在紧密相连,把语言看做人领悟存在的必经环节,改变了西方传统哲学对语言的理解,实现了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


十、伽达默尔:成见与理解的关系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1.人的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对于人的存在而言,他的历史特殊性和局限性是无法消除的。理解的历史性具体体现为成见与传统对理解的制约作用。在传统哲学中,成见总是表现为消极的东西,是阻碍人们客观认识对象的先入为主的意见和看法,认识真理的首要前提是消除成见。但伽达默尔试图恢复成见的合理性。

2.成见构成理解的“前结构”,是我们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先决条件。成见并非任意的东西,而是客观的。成见并非都是错误的。相反,成见作为理解的条件乃是真理产生的条件。因此,合法的成见可以产生积极的富有成果的理解。我们的历史性所产生的各种成见不但不是理解的障碍,反而是一切理解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想正确对待人类有限的历史的存在方式,就必须正确对待成见,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

3.理解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外在关系,而是自己与自己的世界的自我领会的内在关系。效果历史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理解的处境,我们隶属于历史,永远处于历史的流变之中。成见为解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界”,把现在的视界与过去的视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视界与传统的视界不断融合的过程为“视界融合”。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4.理解本质上并不是一个以价值中立的立场从而逼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而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是通过视界融合完成的意义生成过程。
 
十一、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


1.在分析语言如何描述世界的问题时,维特根斯坦发现我们使用的语言存在很大的问题。即便是符合逻辑的语言,也不能令人满意的描述世界,原因是包括逻辑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都是有限度的,这就是语言界限的思想。

2.维特根斯坦明确了语言的界限就是可说与不可说的,在这界限之内的东西是可以言说的,而在界限之外的东西是不可言说的,即保持沉默。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3.维特根斯坦认为即使是不可说的也能通过显示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他反对将不可说的东西说出来,对待哲学的正确方法也就是这样,除了与哲学无关的问题之外不再说什么。

4.维特根斯坦进而指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在于试图说出不可说的东西。他的“不可说”清楚了形而上学存在的根基,使之成为无根的浮萍。
 

后现代转向


十二、福柯:“人之死”与“知识型”


1.福柯关于“人之死”的论断,其实是在“知识型”的考察中得出来的。所谓“知识型”就是组织和决定知识形式和方法的框架,是隐含在知识下面的深层结构,福柯认为,在西方文化的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知识型”。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型”不断变换的历史。

2.福柯将近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现代时期”。分别对应“相似”知识型、“表象型”知识型、“根源”知识型。“人”的诞生是现代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意味着全部知识归根到底来自于人,人成为知识的王者,处于世界的中心位置。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3.如果说“人的诞生”是“知识型”变化的后果,“现代知识型”造就了“人”,那么,很容易预见一个事实:当代“知识型”再次变化将导致“人”的死亡,“人”将不不再处于创造的中心地位。
 

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


十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1.霍克海默、阿多诺把西方文明理性传统的“启蒙”的内涵扩展为人类一般的进步理想。根本目标是使人类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2.启蒙辩证法:启蒙走向反面,启蒙的目标是要祛除神话,启蒙理性本身却变成了神话;启蒙要是人摆脱对自然物的恐惧,却陷入对自然总体性的恐惧;启蒙高扬人的主体性,但“被彻底启蒙的人类丧失了自我”;启蒙反对暴政,但启蒙造就了新的暴政;启蒙崇尚理性,带来实惠的进步,却同时伴随着人性的堕落;启蒙“提高人的材质的同时,也是人变得更加愚蠢”,“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3.启蒙的本质是作为“支配”力量的“主人精神”。达到用理性的正义来取代申花的非正义。而“支配”正是导致启蒙倒退的内在因素。启蒙的工作是从祛除神话对人的支配开始,认为启蒙可以祛除神话,则视世界为透明的和可控的,相信理性不仅可以通过知识掌握世界,也可以通过理性利用世界和控制世界,这就招致了启蒙所要反对的神话和信仰的复辟,即创造了对理性无所不能的新的神话。神话变成了启蒙,启蒙又变成了神话,这就是启蒙的逻辑。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到了以启蒙名义进步的文化工业,实际是对大众的欺骗。旨在追求解放的启蒙如何反而深深陷入了野蛮状态。以便把启蒙从盲目同志的纠结中解脱出来。
 
十四、卢卡奇:历史性与总体性


1.卢卡奇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历史概念,历史是其哲学的逻辑出发点。卢卡奇用历史的方法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是本体论的,进而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历史真正被理解为一种方法,一种不仅审视哲学本身,也是审视所有事物的方法,所有问题只有从历史理论出发,才能得以真正解决。站在总体性角度,通过历史的维度来审视一切。

2.卢卡奇从历史逻辑出发,以历史的方法解释存在并进一步解释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本体,自然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从而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统一于历史的方法中。历史性是一切社会存在的根本范畴,而一切存在都是社会存在。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3.历史是主客体之间的辩证运动,历史作为客体不是与主体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的产物;作为实体的历史也可以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卢卡奇认为历史的主体就是人们创造世界的活动。

4.历史的本质是实践,存在本身不是自然客体,而是社会客体,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才使得历史具有了主客交互作用的生成性的建构力量,这也表现了历史的本质。

十五、杜威:工具主义与实验主义


1.工具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点、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认为任何思想、概念都既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在,也不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只能看作是应用的假设。

2.他认为思想、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有用,便是真理,否则是谬误。认为“工具”一词最能体现实用主义的实质,因此把实用主义又称工具主义。“有用即真理”。强调实践的功效,结果,否认认识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3.非常强调工具主义的实验科学性。只有经过实验证明,才有价值的观念。所以又称为实验主义。实验主义是实用主义的方法论,称之为“实验探索法”,分五个步骤,胡适转数为:暗示、问题、假设、推理、试验。
 
十六、萨特:存在与自由


1.对于人的存在而言,他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说他是自由的,他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自由属于人存在本身的结构,人并不是因为先存在然后才是自由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自由。

2.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之可能,人的本质悬置于人的自由中,人只要活着,这个自由就是绝对的。绝对自由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3.人应当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任,我们自己的存在全由自己来决定,人不能逃避自由,不能逃避在任何可能性之间做出选择。人的自由注定人是孤寂的。在自由与责任中徘徊,这就是生之烦恼。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4.人的选择与责任是自由的一体两面,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他人负责。当然,人更大的烦恼来自于人对死亡的不可抗拒的意识。“死”能限制我们的自由,但不能“夺走”我们的自由。

5.每个人都是处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即处于与他们的关系中,每个人都试图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形成“主奴关系”,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处于对立与冲突中,人的社会充满了各种斗争和冲突,最终都可归结为“我”与“他人”的冲突。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哲学,也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也就是想知道我们这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要活一个清楚明白,其它都是次要的。而这件事情,似乎也只有哲学才能真正让你办到。

本文由微信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

哲学的智慧河流,发源于往哲先贤们的辩论与洞见,影响了科学、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成果至今。面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我们需要一位专业、有趣的“摆渡人”来导航。

为此,哲学之路联合三联周刊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姜宇辉教授,带来了《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愿你可以从哲学思考中认识如何活着,以及活着的意义。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大 咖 推 荐  

扫描海报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