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苑 | 林正军、杨忠:语法隐喻的语用发生理据

林正军、杨忠 语言服务 2021-04-27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语法隐喻的语用发生理据

林正军    杨    忠

东北师范大学


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认知教学语法的构建与应用研究”(13AYY010)以及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意义进化视角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12BYY008)的部分成果。


提    要

本文以广义的语法隐喻为基础,在语义发生学视阈下构建语义发生的语用框架,从话语发生的语域和说话人两个因素来探讨语法隐喻。我们把说话人的言语表达与语域一致的词汇语法表达式看成一致式,把偏离语域并产生特定语用意义的词汇语法表达式看成隐喻式。说话人为满足语义表达的需要,可以通过改变语义表达的视点产出与一致式表达意义不同的言语表达式,即隐喻式。这种对语法隐喻的评判更强调语言表达式的实际使用,突出语法隐喻的语用特征。

关键词

语法隐喻、说话人、语域、语用理据


1

引    言


Halliday(1985)最初将语法隐喻定义为特定语义表达的变体。从理论上来说,语法隐喻现象是存在的。说话人(含作者,下同)往往可以用多种表达式来表达同一命题意义,不同表达式对应的表述意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语用意义差别(林正军、王克非2012)。不同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通常把无标记的、典型的词汇语法形式看作一致式,把对意义修饰性表达的词汇语法形式看作隐喻式,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具有相对性。一致式与非一致式的辨别标准并不严格,仅停留在直觉判断上,很难确切判定特定表达式是否是隐喻式(Traverniers 2003;朱永生、严世清2000)。学界对一致式和隐喻式的确定标准做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但尚未就此达成共识。

过去的语法隐喻研究多从语言系统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语法隐喻现象,将一致式和隐喻式视为系统作为资源提供的选项,没有涉及制约选择的诸多因素。Halliday(2008)和Matthiessen & Halliday(2009)将系统和语篇视为观察语言现象的两个互补视角,主张两个视角相互参照的研究路径。Halliday(2008)认为,从系统视角研究语言是从事语法研究,从语篇视角研究语言则是从事话语分析。但是,语法研究必须参照语篇,语篇分析必须参照系统,否则就会得出片面的结论。从语篇发生视角来观察与分析语法隐喻现象,我们直接面对的问题是:语法隐喻的语用发生理据是什么?隐喻式与一致式的确定和选择受什么因素制约?本文基于语义发生论,从语域和说话人因素来考察分析语法隐喻的语用发生理据。


2

语法隐喻的语用发生模式


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将语义发生(semogenesis)置于种系发生(phylogenesis)、个体发生(ontogenesis)和话语发生(logogenesis)三个时间框架进行考察。种系发生关注语言系统在种群中的产生和演变,个体发生关注语言系统在个体身上的发展,话语发生关注语言系统在语篇中的使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突出语言系统在种系和个体方面的历时发展,话语发生突出在共时层面说话者对同一概念结构的不同表达式的选择(参见刘承宇2003)。在共时层面语言的种系发生具有相对稳定性,为语言的个体发生提供前提和基础。共时层面语言的个体发生是说话人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对语言的使用,话语发生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对语言表达式的选择和运用。共时层面语言个体发生的表现形式是话语发生,影响话语发生的语用因素主要包括说话人和话语发生的语域。我们把说话人在特定语域对语言的实际使用称作话语的语用发生。在话语语用发生层面,话语发生体现在对同一命题意义不同语言表达的选择上(见图1)。



图1   话语的语用发生


语法隐喻发生在话语的语用发生层面,说话人及其语言使用的语域是语法隐喻发生的重要参数。表达同一命题意义的不同语言表达式之间存在语法隐喻关系。假定对同一命题意义的表述有两种选择(如图1),与语域1相对应的是表述意义1 及其语言表达式1;与语域2相对应的是表述意义2及其语言表达式2。与相应语域对应的语言表达式为一致式,跨语域使用的语言表达式为隐喻式。即在语域1中语言表达式1是一致式,如果在语域1中用语言表达式2,必然会产生与表述意义1既相关又相异的表述意义,语言表达式2便是隐喻式(例证见3.2和3.3节)。需要指出的是,语域1和语域2是表达相同命题意义的不同情景语境,二者间必然存在部分交叉和叠合。语域1和语域2中的三个要素(语场field;语式mode;语旨tenor)要有一个或两个要素是相同的。如果三个要素都不相同,无法实现对同一命题意义的表达;如果三个要素都相同,就不可能产生两个语域。语法隐喻的产生与语域要素的改变相关,当表达同一命题的语域要素发生改变时,表述意义也会随之改变,最终导致语言表达式的改变,为语法隐喻的产生提供可能。

在话语的语用发生层面,语法隐喻的产生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语域中的要素改变了,说话人的语言表达没有随之改变;另一种情况是语域保持不变,说话人通过改变经验描述的视点产出与语域不完全相符的语言表达式。语域与说话人是语法隐喻表达式选择和使用的重要参数,两个参数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说话人的语言产出以特定语域为背景,语域要素的改变影响说话人语言表达的使用,最终影响语言表达式的选择。本文拟从说话人语言使用的语域和说话人语义表达需要两个方面来探讨语法隐喻,突出在共时层面影响说话人对语言表达式选择和使用的语用因素。


3

语法隐喻产生的语域因素


语域三要素决定了交际内容和可能会采取的交际方式,并且可以成为我们预测交际形式和内容的依据;交际对象也同时以此为依据参与交际,并确保交际顺利进行。当语言表达与语域三要素中的任一要素不符就会产生言外之意,这种表达式便是隐喻式。

语场(话语范围)是话语所涉及的整个事件,以及说者或作者要表述的目的,因此它包括话语的主题。语式(话语方式)是事件中话语要达到的功能,因此它包括语言采用的渠道(口语还是书面语,临场发挥还是事先准备),以及语言的风格类别或修辞手段(如叙述、说教、劝说、寒暄等)。语旨(话语基调)指交际中的角色类型,即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语场、语式和语旨三者构成一段话语的情景语境。(Halliday & Hasan 1976: 22)

脱离特定的语域,我们往往难以判定一个语言表达式究竟是一致式还是隐喻式。胡壮麟(1999)认为(1)a的物质过程被隐喻化为(1)b的关系过程,而(2)a的关系过程被隐喻化为(2)b的物质过程。事实上,脱离特定的语域和语篇,我们很难做出以上判定。

(1)a. We use criterion reference to evaluate this language test.(物质过程)→

b. Evaluation is criterion⁃referenced in our language test.(关系过程)

(2)a.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would be under revolution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elevision.(关系过程)→

b. Television would revolutionize education at all levels.(物质过程)


3.1   语场因素


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当人们出于某种原因而不能直击某一事件时,便通过谈论另一事件来映射或启发这一事件。通过部分地改变语场(包括话语所涉及的时间以及话语的主题)来达到说话人要表述的目的。这其中既有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或转喻的成分,也有语法隐喻的成分。语法隐喻的成分体现在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式来表达相同的命题意义,我们平时“声东击西”的表达都是这种情况。

当代中国社会许多家长过分地拔高孩子,脱离孩子的现有水平让他们上各种各样的提高班。孩子很难跟上,因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适得其反。为了说服这些家长,你可以用(3)表达你的观点,你也可以用(4)通过寓言故事来隐喻你的观点,启发家长,达到对家长进行教育的目的。(4)讲述的是揠苗助长的故事,话语的主题“农夫拔苗”,说者的目的是要说明(3)所表述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3)是直白的一致表达式,(4)是隐喻表达式,二者之间所表述的语义存在相关性。

(3)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4)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栽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都到田边去看,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一天,他等得不耐烦了,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于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拔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忙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3.2   语式因素


语式也是判定语法隐喻的重要参数之一,语式的改变往往导致语法隐喻。口语和书面语在复杂度上存在差别,书面语存在词汇密度复杂性,而口语存在语法复杂性(Halliday 2014)。通常认为口语表达式是一致式,其相应的书面语表达式是隐喻式。我们认为这种判定标准脱离了语言使用的实际,仅考虑了口语到书面语的一般线性发展。从语言的实际使用来看,在口语环境中用口语表达式,该表达式是一致式,体现了口语交流的随意、亲切和自然等特点;而如果在口语环境中用了书面语表达式,这种表达式就会与特定语境产生冲突,产生言外之意,表明说话者正式、严肃和认真的态度,相对于口语表达环境而言该书面表达式是隐喻式;同样,在书面语境中用口语表达式就会产生相反的表达效果。日常会话中文绉绉的口语表达会给人一种怪异或高傲的感觉,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就是因此而成了人们的笑柄。

隐喻式表达与特定语域不一致,容易产生言外之意。(5)是书面语表达式,用于书面语语境;(6)是相应的口语表达式,用于口语语境。与以上相对应语境一致的表达式是一致式,不一致的是隐喻式。在(5)后的空格中填写(7),(7)是一致式;填写(8),(8)是隐喻式。相反,在(6)后的空格填写(8),(8)是一致式;填写(7),(7)是隐喻式。(8)放在(5)的后边,体现了说话人由正式向非正式的过渡,态度由严肃认真向轻松友好的转变;(7)放在(6)后边的情况刚好相反。传统的语法隐喻研究往往把名词化表达式看成是隐喻式,而把相应的非名词化表达式看成是一致式,这种观点同样脱离了语言使用的实际。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名词化表达式就是一致式,非名词化的口语表达式就是隐喻式;口语或非正式场合的情况刚好相反,如(9)(例(5)-(9)改编自Eastwood 1994:66)。

(5)The rising cost of petrol and increasing traffic congestion in towns have brought back for the bicycle some of the popularity it was beginning to lose.______.

(6)Well, the cost of petrol is going up, and there is so much traffic in towns these days, isn't there? And so bicycles have become more popular now after a time when not so many people were using them.

______.

(7)Cycling is healthy, practical, and, for many people, a popular recreation.

(8)I think cycling is good for you, and it's practical, and lots of people enjoy it.

(9)



语式的改变还包括语言的风格类别或修辞手段的改变。语言的使用带有明显的时代或地域特征,语言使用的时代或地域错位必然产生语法隐喻。对于古代人来说,古汉语是他们表达感知经验、体现概念结构的一致表达式,假如他们能够穿越到现在,听到或看到用现代汉语来表达相同的经验和体现相同的概念结构,对于他们来说现代汉语表达式就是隐喻式。现实中的情况是我们现代人有时会用古汉语的某种文体来表达他们的经验或描写特定的社会现象,这些表达相对于现代汉语表达式来说是隐喻式。(10)的标题为《沁园春·霾》(北京版),用古体词的形式,通过改编《沁园春·雪》的词句,含蓄地揭示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这种古体词的形式是对现代社会现象的隐喻性表达,其对应的一致式(11)难以表达出隐喻式调侃、愤懑和不满的情绪。

(10)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

望四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

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

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

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

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

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

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

(11)北京一片雾蒙蒙,空气中飘着尘埃。四环周边浓雾弥漫,鸟巢被尘雾包围。路上的汽车排成长龙,尾气不停地排出来,驾驶者真想把车开到六环上去飙车。等到天晴的时候,得好好地把车身内外洗刷一遍。空气太糟糕了,好多美女都戴上了口罩,口罩把脸都盖起来了,只露出双眼,看不出她们的美貌,白化妆了。著名的央视大厦远远地只能看到它的底部,中部向上就看不见了。灰尘随着呼吸进入肺部,就是这样还有不要命的人在外边做早操晨练。


3.3   语旨因素


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即语旨)影响甚至决定谈话内容和谈话方式(即语场和语式)。在中华文化中,我们讲究“尊老爱幼”,这一点在言语交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不同的人,我们的言谈内容和方式是有区别的:对长辈、前辈说话要尊重,对上司说话要严肃,对父母、爱人说话要亲昵,对同事说话要和气,对朋友说话要友好,对晚辈、孩童说话要关切。一旦我们打破这种社会关系,以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符的角色参与言语交际,就会产生言外之意,这样的语言表达式就是隐喻式。

说话人使用与自身身份(包括年龄、地位、话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相符的言语表达式为一致式,不相符的为隐喻式。小孩子说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话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些孩子习惯模仿成人的口吻和身份来说话,把作为听话者的成人看成是小朋友。(12)中说话人与听话人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但孩子把自己当成了老师,父母当成了学生,所说的话带有教训的口吻。这样的话语达到的言后效果可能是“父母听了孩子的话会感到惭愧”、“父母听了孩子的话会感到高兴”,进而父母可能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把当天该做的事情做了。因而(12)是(13)的隐喻式。

(12)王女士说,有天夫妻俩商量,准备把当天的事留到第二天做。谁知3 岁半的女儿都都(化名)马上插话说:“不行!今天事今日毕,不要养成坏习惯,不然你们长大了要后悔的!”

(13)“爸爸、妈妈,老师对我们说了,‘今天的事要今天完成,不能养成坏习惯'!”


4

语法隐喻的说话人因素


从语言使用的指示性特征来看,人们在线使用语言来描述经验的指示中心是“我-这儿-现在(I-here-now)”。指示中心是人们描述经验的第一参照点,与“我”的远近体现了主观性的差异;与“这儿”的远近体现了视角的变化;与“现在”的远近体现了亲疏的不同。说话人在描述经验时,以上参数的使用与特定语域一致的表达式为一致式;在特定的语域中,说话人可以通过改变以上参数使对特定经验的描述与语域不完全相符,既满足了对经验的描述,同时又产生了与一致式相异的表述意义,产出隐喻式。


4.1   经验描述主观性的改变导致语法隐喻


说话人对同一命题意义的表达,以“我”为参照,可以采用更为主观的表达,也可以采用更为客观的表达。言语表达的主客观性主要通过情态来实现,含有不同情态取向的言语表达式之间存在人际语法隐喻关系。Halliday(1994, 2014)将人际隐喻按情态取向分为四类:显性主观(explicit subjectivity)、显性客观(explicit objectivity)、隐性主观(implicit subjectivity)和隐性客观(implicit objectivity)。传统的语法隐喻研究认为,人际隐喻表达式从主观到客观是一个历时的发展过程,主观的表达是一致式,客观的表达是隐喻式,人际语法隐喻的级转移具有单向性。

这种观点脱离语言使用的语域,忽略了语言表达式选择的语用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的情态表达形式是人际隐喻的体现形式(即隐喻式),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的情态表达形式是一致式。如(15)和(16)是一致式,(14)通过投射小句I think、(17)通过投射小句It's likely 分别使(15)和(16)所表达的事实更加主观和更加客观,成为情态隐喻表达式。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15)和(16)之间,如何判定一致式和隐喻式呢?

(14)I think Mary knows.(显性主观)

(15)Mary'll know.(隐性主观)

(16)Mary probably knows.(隐性客观)

(17)It's likely that Mary knows.(显性客观)

因此,语言表达式的隐喻性不能单凭其主观性或客观性来判断,而应该考虑其使用的特定语域。在强调说话人主观意见的场合,(14)是一致式,(15)、(16)、(17)是隐喻式,从(15)到(17)隐喻度逐渐增加;在强调说话人客观意见的场合,(17)是一致式,(14)、(15)、(16)是隐喻式,从(16)到(14)隐喻度逐渐增加。


4.2   经验描述参照点的改变导致语法隐喻


说话人在描述经验的时候,其所处的地点是第一参照点,说话人以此为参照点选择对经验描述的参照点。同一事件因选择不同的描述参照点,会有不同的表达式。在表达人与树的动静关系时,可能会有(18)和(19)两种表达式。通常的观点认为(18)是一致式,(19)是隐喻式。

(18)We are approaching the tree.

(19)The tree is approaching us.

以上判定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脱离了语言使用的语域,忽略了语言使用的语用因素。通常情况下,人是动的,树是静的,人向树靠近,即把人看作射体(trajectory),把树看作界标(landmark),如(18)中we是射体,the tree是界标,该表达式是一致式。如果我们把the tree 虚拟为运动的,即射体;we(us)虚拟为静止的,即界标,其对应表达式为(19)。相对于(18)来说,(19)是隐喻式,(18)是一致式。但是,也可能有这样的语境,在欣赏3D电影时,观众(我们we)是静止的,可能会产生电影中的物体(如树木)扑面而来的效果。在这样的情景中,(19)可能是更自然的表达,是一致式;相对而言,(18)可能是隐喻式。这两种表达式的选择与特定的情景语境和人的感官感受密切相关,在步行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是(18)所表达的意义;在飞驰的列车上,(19)似乎更能体现我们的视觉感受。


4.3   经验描述时间变量的改变导致语法隐喻


经验描述时间变量的改变同样会导致语法隐喻。说话人的时间参照点是“现在(now)”,凡是以此为参照点的语言表达通常与现实经验一致,为一致式;偏离这一参照点的语言表达为隐喻式,隐喻式蕴含言外之意。在特定语境中现在时和过去时的选择能体现说话人的态度。(20)和(21)都是表达询问或请求,时间参照点都是“现在”,(20)中动词want 用现在时态,语言表达直截了当,没有言外之意,为一般式;(21)中改变了时间变量,用过去时(谓语动词用过去式wanted)表达“现在”事件,拉远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增强了说话人的试探性和礼貌性(Eastwood 1994:78)。

(20)Have you a moment? I want to ask you something.

(21)Have you a moment? I wanted to ask you something.

经验描述时间变量的改变受情景语境的制约,往往发生在特定文体中,时间变量的改变往往使语言表达式产生特定的语用意义,形成隐喻表达式。从上下文来看,(22)是会话(CONV)中描述过去事件的表达式,但是斜体部分的谓语动词没有用与前一句动词一致的一般过去时,反而用了一般现在时,目的是为了把过去的事件拉近,使听者对事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事件发生的生动性,是隐喻式,其相应的一致式表达如(23)中的斜体部分。再如,(24)为新闻报道(NEWS),报道英国前足球守门员去医院做手术的时间安排。新闻报道时事件还未发生,常规情况下应该通过助动词来表达这一将来事件,而事实上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恰恰是打破常规,谓语动词用了一般现在时,体现了更强的计划性。因此,(24)为隐喻式,其对应的一致式表达可能是(25)。

(22)I wanted just a small box. He wasn't satisfied with it-He goes and makes a big one as well.(CONV)(此例来自Biber et al. 2002)

(23)I wanted just a small box. He wasn't satisfied with it-He went and made a big one as well.

(24)Goalkeeper Stephen Pears goes into hospital tomorrow for an operation on a cheekbone injury.(NEWS)(此例来自Biber et al. 2002)

(25)Goalkeeper Stephen Pears will go into hospital tomorrow for an operation on a cheekbone injury.


5

结    语


以往的语法隐喻研究将一致式和隐喻式视为系统作为资源提供的选项,没有涉及制约选择的诸多因素,脱离了语言的实际使用。本文肯定了表达相同命题意义不同表达式之间的语法隐喻关系,从共时和语言表达实际使用的视角探讨了这种隐喻性关系,在语义发生学的视阈下引入语域和说话人两个影响话语发生的参数,探讨了语法隐喻的语用发生理据,把符合语域需要的语言表达式看作一致式,把偏离语域需要的语言表达式看成隐喻式。说话人可以通过改变语域要素和话语表达的参照对象产出隐喻表达式,表达与一致式的表述意义既相关又相异的表述意义。本研究强调语言的使用和意义,突出了语法隐喻的语用特征,为说话人对特定语域中言语表达式的选择与理解提供了理据。


本文来源:《现代外语2016年第6期。

作者简介:


林正军,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认知科学系博士后。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仿吾青年学者”,首批“东师学者”青年学术骨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课程 教材 教法》、《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中国外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和教辅用书3部。现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认知教学语法的构建与应用研究”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子课题1项,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批特别资助、第四十九批面上资助。


杨忠,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中国外语》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语言服务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详情可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