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386期【学法个案】(十二) 工作方法的思考 ——大象点评秦文静老师学法咨询记录

2015-06-21 秦文静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原始记录】 秦文静

指令:题目读完一遍了吗?脑海里有画面吗?

学生:读完了,(画面)看不见

指令:(笑)现在眼睛闭起来好吗?

学生:(闭眼睛)

指令:能说说是关于什么的题目吗?

学生:有个水管。

指令:好。是什么样的水管呢?能说说吗?用手比划看看,好吗?

学生:是这么大的两根。圆形的。(学生用手比划着)。

指令:哦,太棒了。你看见2根。好,能说说脑海里的水管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就在这边。

指令:是正前方吗?

学生:是。

指令:水管是什么颜色的,看见吗?

学生:白色。(跟学生生活中看见的一样)

指令:看得很清楚吗?

学生:不清楚有点模糊。

指令:哦。画面中有声音吗?

学生:没有。

指令:那你在画面中吗?在什么位置?

学生:没在(画面中)。

【大象按】项恩炜


【大象按:这张照片,呈现了秦老师的工作方式:用手机视频录像的方式记录整个过程,这个方式值得鼓励。】

指令:题目读完一遍了吗?脑海里有画面吗?【大象按:提问比较突兀。确实有热身更为合适。】

学生:读完了,看不见【大象按:学生的这个反馈是真实的。】

指令:(笑)现在眼睛闭起来好吗?【大象按:请学生闭上眼睛,这是个有效指令,协助学生注意力向内,关注脑海的信息。】

学生:(闭眼睛)

指令:能说说是关于什么的题目吗?【大象按:退一步,绕开画面有无等要素问题,直接问内容。试图从内容切到要素。】

学生:有个水管。【大象按:学生的这个回答,让人开心。学生进入状态了。】

指令:好。是什么样的水管呢?能说说吗?用手比划看看好吗?

学生:是这么大的两根。圆形的。(学生用手比划着)。

指令:哦,太棒了。你看见2根。好,能说说脑海里的水管在什么地方吗?【大象按:这句是关键,直接从内容过渡到要素。】

学生:就在这边。

指令:是正前方吗?

学生:是。

指令:水管是什么颜色看见吗?【大象按:再次精确,学生已进入状态。】

学生:白色。(跟学生生活中看见的一样)

指令:看得很清楚吗?

学生:不清楚有点模糊。

指令:哦。画面中有声音吗?

学生:没有。

指令:那你在画面中吗?在什么位置?【大象按:确实很难在画面中,从学习任务的角度,可以继续追问,如果让你选,你愿意是哪个工程队的队长呢?如果你是水管呢……】

学生:没在(画面中)。


思考一个问题:关于工作方法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的最基本工作方法,是田野式的,主张实录。

实录,首先是调动自己的感官,努力捕获尽可能多的信息,进入自己的意识范畴。包括收集过程中学生接触的一切物品,一张草稿纸,一份试卷,一本书……除此之外,过程性的信息更为重要,学生打草稿的顺序,学生做试卷时候迟疑的瞬间,学生看一本书目光聚焦的流动……

回顾过去的几年,从2004年第一个个案开始,就惊讶并收集孩子的草稿纸,至今我还保留着孩子的造句练习,作文复印件;2005年第一个班级之后,学生和围绕班级的垃圾桶发生了无数的故事——因为我总能在垃圾桶里发现惊天大秘密,或者在我看来是作品,在学生看来是作业的那些纸与本;才有了07年开始在各个班级听课,按照每分钟为单位,疯狂地记录所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至今,在上海的工作室,在我自己的家里,还有一盒一盒学生的个案过程记录,班级的跟踪记录,一大麻袋一大麻袋的学生素材,当然还有网络上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学习记录——一旦有时间我习惯于把发现的学生学习痕迹,敲成文字,放到相应的网站上。

毫无疑问,所有的过程,是很耗精力的。所幸,智能手机出现了。

智能手机的出现,简直是完美地实现了技术与理念的融合。携带足够方便,不大,不是电脑,就是手机而已;功能足够强大,随时随地可以拍照、录像、录音,甚至语音转化为文字,直接上网发帖编辑;交流足够方便,短信、QQ、论坛、微信……,随时随地可以交流;容量又足够巨大——现在一个手机的内存容量就比我第一台电脑大;还有一条,就是对人的亲和力大。如果我直接用摄像机对着来访者,来访者会立马觉得很严肃,容易紧张。而手机,学生熟悉,偶尔拿出,随手一拍,悄悄录音,熟悉之后拍摄一段……变得更加容易。

秦文静老师在个案记录中写的画面,就是借助了手机拍摄,并用手机截图的方式进行了编辑。

第一张照片是对于学生所面对素材的记录,第二、第三张照片是对学生过程的录像截图。

而这份记录本身,是对咨询过程的文字转化。

这样的工作方式:手机拍摄内容,录像记录过程,文字整理反思,正是我们的最基本工作方式。

20150607


附:编辑部的对话


胡雪燕:“成为学习者”的最基本工作方法,是田野式的,主张实录。

我感觉实施起来很困难呢,比如:我上课或是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拿着手机对着学生拍照,我都觉得很别扭,所以每次都是学生离开后,拍拍他们留下的稿纸。像秦老师这样用手机全程录像,想都无法可想。另外,我觉得记录之外,更需要知识背景和解读的“框架”,如果没有,跟废纸没啥两样。

项恩炜:“我觉得记录之外,更需要解读的框架,如果没有,跟废纸没啥两样”——记录本身就很伟大。田野式工作,本来是人类学家,在考古现场,或者进入某原始部落,面对眼前呈现的种种或沉睡千年的遗迹,或自然流淌的生活,动用各种方式,进行真实的记录。遗迹本身就会说话。怎么解读,是其他人的事情。我们的工作就是记录。

没有客观记录,任何解读就是废话一堆。

中国人的学术做得不好,就是因为老老实实的记录工作做少了。真实的个案太少,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朱文丽:是的……,投机取巧的太多了。

方庆:是不会。

朱文丽:很多人还把造假这看成社会,把几个认真的人看成怪物……

方四海:为了便于总结,便于复盘,便于不在一个地方错2次,必须全程详录,这是快速进步唯一方法。

朱文丽:你意思是他们不会客观记录?我觉得他们是不想做而已。

方四海:太麻烦了,工作量及思维量大,还不如去打几圈麻将。

项恩炜:我们的文化,喜欢讲道理,专注于“为什么”,“会怎样”,很少凝视事物本身“是怎样”。时间久了,内在的需求也没有了,外在的方法也不够多。

胡雪燕:“没有客观记录,任何解读就是废话一堆。”有道理。

记录很花时间,上网之初曾整理过学生的作文,写了几年的语文教学随笔(非真实的现场记录,所以现在重读,觉得没意思,顶多是在当时激励了一下自己。)那个时候工作之余,除了记录,其他的事情都做不了,无法补充新知。

对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大象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胡雪燕:我们的记录,跟考古学家的“田野式”记录是不同的,他们可以交给别人去研究,而我们是希望从记录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化解工作中困惑的。如果记录没有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坚持不下去的。

项恩炜记录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胡雪燕:记录确实是可以让理性介入,引导人去关注和反思。但如果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的话,这样的反思是很有限的。比如,像我整理一篇学生的议论文,跟整理十篇,就没有什么区别。我不知道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可以解决作文教学中的什么问题。

项恩炜:呈现出来你是怎么整理呢?整理了什么?是基于好奇整理,还说为了整理而整理。

胡雪燕:好吧,是后者,为了整理而整理。

项恩炜实录。

方四海:规律隐藏在原始材料内部。只要能保存好原始材料,随时拿出来反嚼,就会渐渐规律浮现出来。

胡雪燕:好吧,道理就那么简单。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记录,总会有所发现的。一味的掂量时间、精力、收益……等等外在的因素,只会让人感到无奈且无力。当我在说上面一番话的时候,似乎要开启“抱怨的模式”了,打住。

方庆:我与梅香同感。我们整理十篇跟整理一篇没什么差别

宏哥:略微留心,搜索下,就能找到整理的视角和维度。如果只看见自己想看见的,确实没什么好整理,即便这样,只要真整理出来,呈现出去,从别人那里,也会得到补充。

项恩炜凝视事实本身。“我们整理十篇跟整理一篇没什么差别”。事实是,一个是整理了十篇,一个是整理出来一篇。



本文原创,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成为学习者”出处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样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或www.beingalearner.com 或论坛:bbs.52xx.net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