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育国际化之苏州骄傲:“西浦范式”中外合作大学逐渐走向世界教育舞台

2017-10-12 苏州教育一传媒有道



近些年一个名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逐步为苏州的师生们所熟悉。同时被作为了师生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日前,苏州市教育局组织全市65所学校教师代表在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分校进行了国际理解素养培训活动。




2012年,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提出并创设了很多中式与西式相融的独特做法,逐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大学、专业机构所关注和认可。



今年9月,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大四学生黄逸飞、吴卓颖、高含之作为一个团队,跟着指导老师克里斯蒂娜参加了由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国际人行桥会议。在会上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建筑工程领域方面的专业人士介绍了他们为柏林莫阿比特郊区进行的人行桥梁设计。令学生和老师都感到骄傲的是,他们带去的三个方案全部入选柏林人行桥国际论坛作品集,他们还是该论坛上唯一的中国代表团队和发言年龄最小的设计者。



克里斯蒂娜

指导老师


他们当时参加展览的时候,很多观众会觉得很吃惊,因为这个论坛上的许多人大多是从欧洲过来的,他们则来自遥远的中国,同时学生的设计方案也很令专家们耳目一新,他们的设计中有很多浪漫的因素以及中国文化内涵的东西。




学生黄逸飞很骄傲于自己将中国神话传说中鹊桥的概念运用进了设计方案中,他告诉记者,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专业学术论坛,一开始的确有些紧张,但是只要开始介绍自己方案的时候,他和他的同伴们就会即刻进入状态,自如流畅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甚至是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设计师们传递“中国设计”以及“中国文化”。




在西交利物浦,差不多每一名学生都会有像黄逸飞这样的想法,那就是见识世界,并向世界传播中国。



大四学生高含之的设计方案是三个入选方案之一,她认为能够将她这样一名在校的中国大学生推到国际专业研讨会上,获得国际专业领域里的专家们的关注,除了语言的无障碍,更有西交利物浦独特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方式。




记者采访的当天,恰逢西交利物浦“慧吧”首次启用。“慧吧”作为与其北校区的“博物馆”相对应的空间,专门用来汇聚师生发表演讲、学术交流。欲打造成为被师生们喜欢的思想的“收藏所”。当天第一期演讲的主题是“我与教育的故事”。



徐欣

西交利物浦博物馆团队负责人 


我们希望有老师有学生,大家坐在一起进行思想的碰撞,我们学校倡导“学生为中心”在学校的很多活动中,学生一定都是主力。



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我们希望能够全球整合资源,吸收全球最优的教育实践,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并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人。我们除了有着一个有形的学校,以及一套我们自己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我们还有了八届毕业生在全球各地工作,他们的出色表现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同时我们通过面向国内国际的一些培训、比赛,让我们的影响发散出去。




席酉民强调互联网时代让“无界”的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西交利物浦一开始就不是仅仅定位于在中国办一所大学,也不是简单地叠加某所西方大学做法的大学,而是立足于探索引领未来发展趋势的大学,不止影响中国的大学,也影响世界的大学。




在苏州,西交利物浦累积实践推出的一系列做法和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苏州教育国际化赢得了在世界高等教育平台平等对话的机会。记者获悉,“跨学科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国际学习的体验”,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就有中外合作大学或项目27个,真正成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聚集高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