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史》2023年第1輯(總第142輯)




目录及摘要




滑动查看目录



甲骨文“弦”字補釋——兼談“弦”與“幻”的關係
王子楊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教授)

提要:通過排比梳理古文字形體,可把兩種尚無確釋的甲骨文形體統一起來,一併釋作“弦”。不少學者釋作“彈”的甲骨字形應釋作“弦”,甲骨卜辭“弦”用作“庪縣”之“縣”。從字形和用法兩個方面,可確認甲骨文中有“弦”無“彈”。此外,本文還討論了古文字“弦”與“幻”的關係問題。

關鍵詞:甲骨文  考釋  弦

出土文獻所見“疾愈”類字詞之研究

張 昂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博士研究生)


提要:出土文獻中表示“疾愈”義的字詞可分爲“好轉”與“痊愈”兩類。從辭例上看,甲骨文中的“”當讀作“瘳”,屬“好轉”類。{瘳}在文獻中所涉語境常生死攸關,且多與占卜有關。{}在甲骨文中有“漸愈”“向愈”一類的意義,屬“好轉”類。不同時代,兩類“疾愈”義的用詞不盡相同。商代表示“好轉”的詞主要有{瘳}{作}{興}{},表示“痊愈”的詞有{彗}{逸}{出}。戰國楚文字中表示“好轉”的詞有{瘳}{作}{間}{損},表示“痊愈”的詞有{瘥}{已}。秦末漢初秦文字中表示“好轉”的詞主要是{愈}{知},表示“痊愈”的詞爲{已}。漢代中晚期除{瘳}成爲表示“痊愈”的常見詞外,基本沿用秦末漢初的用詞習慣。某些本指“好轉”的詞可轉指“痊愈”,如{瘳}{愈};而本指“痊愈”的詞卻不見轉指“好轉”。古代漢語中意義相近之詞常渾言不别,析言則異,“疾愈”義諸詞語義範疇内部有時可通用。

關鍵詞:疾愈  好轉  痊愈  瘳  瘥

吴簡田家莂新解

凌文超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提要:吴簡田家莂分“部曲田家莂”與“吏民田家莂”兩類。部曲田家莂由復民、士田家莂構成。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不足原莂册的三分之一,嘉禾五年吏民田家莂不足原莂册的二分之一,殘缺嚴重。田家莂記録的田畝僅是耕作水稻的租田和税田,限田以及種植麥、禾、粢(粟)、豆、芋的田畝並不包含在内。田家莂記録的田租主要是民田田租,不包括屯田田租。民田田租按米、錢、布徵收常税應是孫吴的創制。

關鍵詞:走馬樓吴簡  田家莂  竹簡  解題

吴簡所見“嘉禾五年都鄉春平里棨簿”集成

——再論吴初臨湘侯國的里制與户籍整頓

連先用

(信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提要:吴簡所見“棨簿”是在縣廷統一部署下,由典田掾分頭安排各里里魁編製的一種名籍。它們以里爲單位分别收卷,格式、結構多樣。“嘉禾五年都鄉春平里棨簿”由里魁唐升分别製作的“黄簿民簿”和“新占民簿”前後編綴而成,這顯示在吴簡户口簿書的編製中,各户以占籍時間爲先後可能是較通行的基礎性原則。通過該簿還可知,吴初臨湘侯國的户籍整頓有一個過程,並非在某一時間點驟然完成。在某些情況下,“新占民”最重要的來源是本郡甚至本鄉的非户籍人口。目前吴簡所見“黄簿民”與“新占民”分張以及各里規模整齊劃一爲50户上下的格局,形成於嘉禾四年底。

關鍵詞:吴簡  棨簿  户籍整頓  里  新占民

唐代“庶士”再探

李 强

(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提要:現存唐代法典對“庶士”的解釋主要見於《唐律疏議》與明鈔本《天聖令》所附唐令。唐律將“庶士”與衞士歸爲一類並非着眼於軍事屬性,而是基於兩者皆爲流外官以外的低級供事者,唐律“庶士”與唐令“庶士”的指向有一致性。“庶士”從事需要大量人力或專業技能的職掌,是所屬機構雜務的直接執行者。在流内官、流外官之外,諸司“庶士”亦爲唐前期政務運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唐代“庶士”由白丁、軍内人、伎術生等無品階良人充任,接近於古代經典中“庶人在官,府史之屬”的“庶士”,其他職務性質相近但身份屬性不同的職掌未被歸入“庶士”行列。唐代“庶士”以服役的形式供職於中央諸司,有職役性質。在唐宋之際吏役分途過程中,“庶士”漸趨消散,宋以後職役遂集中於地方。

關鍵詞:庶士  色役  職役  政務運行  《天聖令》

宋代待制考

汪瀟晨

(浙大城市學院講師)


提要:宋代待制爲文學侍從職銜,其設沿襲漢唐舊制,在宋代獨特職官體系發展中形成新特徵。真宗朝始建奉藏御集諸閣,并設立諸閣待制職名。待制爲侍從近臣,選任嚴格、職事清要;又爲内朝官,身份歸屬區别於外朝庶僚。北宋中期晉升途徑更强調吏幹,以財賦官僚爲主,升職後仍外任實務差遣。官制中引入待制等職名,既起到區分出身流品,又有與差遣掛鈎的作用,發展爲兼有文學差遣與身份位階兩種特性。元豐改制剥離待制文學實職性質,僅保留身份位階屬性。待制是職事與位分間緩衝,用以保持中層文官在内調、外任中身份平衡。同時朝廷沿襲北宋前期借助待制名號以增重使事的原則,加强官員莅任地方長吏時威權,保持與强化文官治理地方的態勢。待制職位定位雖在改制前後有所調整,仍折射宋代職官體系精密制度設計與靈活運用兩者的持續影響,這種特徵與宋代前後文學侍從制度皆異。體現出宋代職官體系在以上政策下,爲穩定官員身份等級、維持内外職任均衡所設計的精密職官結構。

關鍵詞:宋代  待制  職名  侍從官

以文選武:明代的推用將領制度

曹  循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提要:明代臣僚輔佐皇帝選任京營與鎮戍武官的制度稱爲“推用將領”,有會推與部推兩種形式,出現於宣德年間,在弘治初年基本形成。會推最初由兵部會同管軍勳臣推舉,弘治以後由五府、九卿、科道共同推舉,而兵部預擬人選,部推則是兵部推舉人選,以供皇帝選用。其規制和運作具有文官主管、文書行政、選任標準重文三方面突出特徵,呈現“以文選武”的歷史特殊性。將領人選的推舉基於“資”“薦”“俸”“地”等要素。明前中期,出身資格與受到舉薦最爲重要,而資格在“土木之變”和“庚戌之變”後兩次降低和放寬,主要舉薦人從廷臣變爲疆臣,人選來源也從主要出自京衞變爲土著優先,從而實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寄的統一,使邊軍的統領從勳貴轉移到邊鎮戰將,較廣泛地選拔了一批軍事人才,得以化解危機、延續統治。萬曆以後,在政治形勢的影響下,推用將領向限制、削弱兵部及督撫職權,嚴密運作規制,重用正途出身的方向發展,至明季幾近“程式化”和“技術化”。推用將領制度的形成、發展及異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爲重大事件、社會潮流、政治格局等因素交織形塑的具體案例,也是認識明清時期軍事體制演進的重要視角。

關鍵詞:明代  將領  兵部  會推  部推

清末官員引見與日常政務運作

——以《入都日記》爲中心的考察

張振國

(安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提要:引見是清代皇帝掌控中下級官員選任權的人事手段,程式複雜,手續繁多。現有成果多是從決策者和吏部角度考察引見制度的類型演變和運行程式,若改以被引見者角度觀之,突破傳統的叙事框架,在“制度規章”的基礎上,跨越“行政程式”,向“日常實踐”轉向,可見不同面相。李圭《入都日記》逐日詳載自己在光緒十三年進京引見之原委,是研究清代官員引見最具代表性的私人文獻。李圭赴京引見依次經過具禀請咨、赴部驗到、九卿驗看、考試履歷、演習禮儀、進宫引見、鴻臚寺謝恩、赴部領照等環節,每一環節均有不同的參與人員、行爲方式和角色分工。結合其他私人文獻相互印證,可知:與政書之定制章程不同,被引見者描繪的是一幅人物衆多、角色各異、舉止鮮活的動態畫面;與決策者視角下的權力分配不同,被引見者眼中呈現的是集個人、組織、制度、環境爲一體的歷史場域;與制度演變不同,被引見者心中展現的是清代日常政務運作的多維體系和内在機制。

關鍵詞:《入都日記》  引見  選任  日常政務  運行機制

《永樂大典》引《儀禮》考實

——兼論《大典》編纂來源的複雜性

杜以恒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雅博士後)


提要:《永樂大典》所引《儀禮》經、注、疏與原文頗有差異,並非原本。《大典》“喪”字下《國恤》所引全部《儀禮》及部分《周禮》《禮記》出於北宋本《通典·喪制》之“周制”部分,《國恤》所引大部分《周禮》《禮記》及全部《尚書》《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則出於元西湖書院本《文獻通考》。《國恤》儀節架構亦是據《通典》《通考》二書拼合而來。《大典》韻字下“總叙”所引《儀禮》出於宋紹興本《藝文類聚》、元延祐本《六書故》等類書、字書。《大典》其餘條目所引《儀禮》經、注、疏則全出於宋南康道院本《儀禮經傳通解正續編》。《通典》《通考》《通解》等書引《儀禮》時普遍作了删節改寫,甚至混入《禮記》《國語》等他書内容,導致《大典》所引《儀禮》殊失本真。《大典》在編纂禮制、文字等專門内容時,很可能大規模轉引前代所編分類精細的禮書、政書、類書、字書,這正是《大典》得以速成的主要原因。在利用《大典》引文輯校典籍或使用前人《大典》輯本時,應充分注意《大典》編纂來源的複雜性。

關鍵詞:《永樂大典》 編纂 《儀禮》 《通典》 《文獻通考》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四庫全書總目》殘稿再探

苗潤博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提要: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四庫全書總目》殘稿是該書在乾隆四十六至四十七年兩次進呈間抽换葉和試寫樣的集合,整體性質屬於遭到廢棄的修訂工作稿遺存。該殘稿所保存的種種細節,清晰地呈現出四庫館臣通過大量局部撤换、挖改與極少數整卷重抄,在短時間内令《總目》完成了從初次進呈稿向二次進呈稿的調適和轉變。該稿所涉及的重要四庫分類變化,諸如職官類下設官制、官箴二子目,由故事類改爲政書類,都是在《總目》初次進呈後奉敕修訂過程中,館臣爲臨時安置本朝欽定御纂之書而作出的權宜因應,背後的現實根由與學術意義都值得重新審視。

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  中國國家博物館  殘稿  文獻源流  目録學

四十二年逑鼎“”字考

單育辰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古籍研究所、“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教授)


提要:陝西眉縣楊家村銅器窖藏中的《四十二年逑鼎》有“肆余作汝詢”句,“”字因鑄造缺陷,字形略顯模糊,以前由於未能識别相關字形,考釋工作有相當難度。本文首先考察楚簡中“”“”“”“”“漗”諸字,它們在辭例上應釋爲“沈(湛)”或“沈”一類字,又論及清華簡《封許之命》及《四告》中的“”,追溯到子彈庫楚帛書、上博簡《用曰》,以及西周中期金文中的“”字。結合先行研究,認爲“”“”“”等字象把心或禾或貝投入水中沈祭之“沈”狀,“”“漗”所從的“悤”應是“心”之訛變,而非聲符。隨着相關字形的釋出,可確定《四十二年逑鼎》“”的字形,句中“詢”可讀爲“參詢”,是參謀、諮議之意。

關鍵詞:四十二年逑鼎      沈

鹽鐵會議賢良、文學去向及參會者考略

楊  勇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提要:漢昭帝始元六年召開的鹽鐵會議,既總結歷史,又凝聚時下熱點,啓示未來走向,是漢代歷史的一大樞機。但學界對會議後續影響關注不足,主要在於對賢良、文學會後去向認識有誤。《鹽鐵論·擊之》載賢良、文學會後“咸取列大夫”,並非賜爵而是授官。所授之官不僅限郎中令屬下的“大夫”諸職,而呈現官階高、多樣化的特點,秩次應都在比六百石以上,位列大夫。所謂“大夫”是對比六百石及以上官員的統稱。這批高揚六藝、孔孟的儒者進入官僚隊伍,有力推進了漢代政治與儒學的聯繫。此外,鹽鐵會議具體可考參會者,有學者認爲有朱子伯、魏相、貢禹,但三人均未參會。

關鍵詞:鹽鐵會議  《鹽鐵論》  賢良文學  列大夫

北周“虎門學”諱改“露門學”考

張玉興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提要:《周書》載周武帝於露門左右立“露門學”,置露門學博士、露門學士、露門學生等員。“露門學”文獻中亦稱爲“虎門學”,前人認爲“虎門學”爲“露門學”别稱。本文據新出隋代明克讓、劉大臻墓誌所見“虎門學士”,結合唐人稱“獸門學士”之史證,認爲“虎門學”纔是北周時定稱,見於《周書》《隋書》《北史》中的“露門學”,俱是唐人修史諱改所致。

關鍵詞:露門  露門學  虎門學  避諱

杜甫應天寶六載制舉事質疑

——兼論天寶中杜甫的行止

盧多果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生)


提要:天寶六載杜甫應制舉事曾爲研究者廣泛采信,然據《韋濟墓誌》可證《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作於天寶十一載,杜詩中“主上頃見征”指杜甫獻三大禮賦,“破膽遭前政”亦在獻賦後,皆與天寶六載制舉無關。通過對杜甫應天寶六載制舉事的史源考辨,可知這一判斷出自宋人的推論,缺乏較早的文獻來源,杜甫集中也無支撑此事的内證。在質疑了這一判斷出自宋人的誤讀後,根據杜甫詩文中的人事綫索,可重新考訂其在天寶中的經歷。

關鍵詞:杜甫  李林甫  天寶六載  野無遺賢  困守長安

元代監察御史巡按制度新探

展可鑫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提要:元代監察御史巡按大致可劃分爲對腹裏、行省地區的巡按和其他形式的巡按,其中以分巡腹裏、行省者最爲重要。分巡御史守省體覆制度的形成比較複雜,皇慶二年前後纔最終確立。成宗時南臺已開始遴選分巡御史,逐漸形成多以上名御史分巡重要行省的規定,分巡御史人選還受到臺官個人認知、喜好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差異較大。分巡御史巡按日期大致經歷了由每季出巡到上下半年出巡,再到每年九月初旬出巡的轉變,其他御史的巡按日期多無明確規定。分巡御史的巡按路綫受多種因素影響,無法一一考定具體巡按地區,而其他御史的巡按路綫大多比較簡單。監察御史巡按地方時,主要在察院、其他機構官署處理公務。

關鍵詞:元代  監察御史  巡按制度  巡按日期

《文史》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本刊已列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資料庫


 本刊實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制度


《文史》订阅方式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8-350(38元/期,152元/年)


《文史》投稿方式

来稿请寄: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文史》编辑部收,邮编:100073。

投寄纸质稿的同时请向编辑部电子信箱投送电子稿。

电子信箱:wenshi@zhbc.com.cn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华书局1912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