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盛當燦爛,凋亦從容一一談《繁花》|寧靜致遠

黄虹堅 獨家
2024-09-05

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大時代的人生

香港導演王家衛拍的電視劇《繁花》已完成了在内地的上演、評論、評獎程序,在香港正上演到第15集。雖無粤語版,但在文化界、娛樂圈、越方言觀眾和王家衛粉絲中的反應還不俗。近日劇集主角寶總的扮演者胡歌旋風式訪台,他早年已憑《仙劍奇俠傳》的李逍遙、《瑯玡榜》的梅長蘇收獲了大批台粉,這次訪台得體的談吐及在《繁花》中的表演技藝,更得到高度讚賞。雖網上留言還有酸言恶語,但許多美言已衝破藍綠政治歧見,聚焦劇集與表演主題。


說電視劇集《繁花》在内地、香港、台灣都有重要影響,也算恰如其份。

孩子或是一般觀眾看戲,都習慣對角色發問:忠定奸(好人還是壞人)?《繁花》中的各人,表現的卻是不好不壞、亦好亦壞的「人」,是被大時代召喚出來的人群,被釋放出人天性的眾生。他們對實現自我、對財富金錢的渴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在時代大舞台上演繹了繽紛的人生,如齊放的繁花,令人眼花繚亂。


除了天降大任、負有使命的少數人,這是世間绝大多數人真實的人生版本,如坊間俗語言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見先秦《六韜引諺》)。

《繁花》的時代

《繁花》表現的是八、九十年代内地開放改革大背景下上海的勢局,其時實行了四十年的「計劃經濟」面臨衝擊,某些行業(如劇中表現的服裝行業)甚至站到了崩潰懸崖。民間資本處於野蠻生長和瘋狂積累階段,劇中胡歌飾演了民營企業家寶總,他在股市和商戰中的命運跌宕起伏,表現了一個最好的也是最亂的時代。寶總代表的,是後來成為中國重要經濟力量的民營企業雛形。


時代在翻天覆地變革,但人間煙火亘古不變:吃喝、交友、商鬥、男女情事在劇中大都發生在和平飯店和黄河路幾家明争暗鬥的食肆。

寶總是黄河路的靈魂,是行走的財爺。他與汪小姐、玲子、李李等幾名女子的交往,戲都做得精細,卻都沒有結果,因為她們都無法超越寶總初戀的那道白月光雪芝。雪芝比他更早認識了金錢的價值嫁到了香港,這也是寶總後來投身股票世界背後的動力。


寶總後來在劇中没有鮮明的愛情故事脉胳,令人印象深刻的只是他與汪小姐奔跑時定格式的四目相視及14集中表現的曖昧,其人生結局也看似黯淡:在一場四億元的股票博弈中被恶意追擊,幾乎輸得精光,最後用餘錢換得一片種花的土地,從此消匿江湖,歸隱田園。

這說的是:人生如花,盛當燦爛,凋亦從容。


這是改革中某些弄潮兒的人生:奮鬥過,風光過,坎坷過,失敗過,但在改革的交響樂中留下了獨屬自己的旋律。没有這句旋律,交響樂便五音不全,奏不成曲。
     
劇集的王家衛元素

王家衛曾為自己的作品加注:我所有的作品都圍繞着一個主題: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他最有代表性的幾部電影《旺角卡門》、《春光乍洩》、《重慶森林》、《花樣年華》都在詮釋着他的追求和理念。

《繁花》是王家衛拍的首部電視劇集,從籌備到開拍開播,投放的時間、精力都體現出「殫精竭慮」四個字,金錢更達六億。


在《繁花》中,王家衛用電影手法處理鏡頭,他用了單機而非時下流行的多機拍攝,這對佈光及鏡速便需尤其講究。劇中畫面永遠是晦暗的,即使是白天的情節也仿佛籠罩着暮色;背景也永遠是朦朧的,從未提供過确切清晰的景像。

在這種王家衛式的美學氛圍下,突出的是角色特别是「特寫」的身姿面容,再用各種特色光線,把角色的微表情變化緩緩地充份地表現。


劇中角色的命運也在按王家衛的理念舖排展開:在改革開放的汪洋大海中,每個人都游弋出千姿百態,最後誰都有自己的煩心事,没有誰能幸福地高調離場,留下的只是來過的痕跡淡淡的「意难平」。

王家衛作品往往體現出重要的思想支點:人生是一場場的相遇和告别。相遇時經歷了溝通和了解,共同演出了人生一段戲碼,然後告别轉身,接受另一場相遇,只是許多人還没有學會告别。


看王家衛的戲有時很費勁,他永遠不會告知角色是「忠定奸」,讓人看到的是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複雜的人性,人性的尺度甚寛甚廣,展露的種種細微才考驗出創作者的功力。


王家衛的作品多講不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和戲劇衝突,其張力都在人物的表現和氛圍中。《繁花》中代表着新生力量的汪小姐,暗戀寶總卻始終只是生意拍檔的玲子,帶着過往的故事為復仇而來的李李,都是奪目的女性,經唐嫣、馬伊琍、辛曉蕾的演繹更是錦上添花,她們與寶總都若即若離,未能完成觀眾happy ending(完满結局)的心願。

對不起,這就是王家衛,他總要為人生留下一點遺憾。

對文藝創作的啟示

近距離看同期生活,有時難免失準。小說《繁花》獲得内地文學最高獎項「茅盾獎」,是對它表現現實生活的肯定。近年内地也拍了不少正面表現「開放改革」主題的影視劇,佳作不少,庸作也多。


文藝創作的母題不外三則:人、人生、命運。庸作多只着力表現現實的過程,停留於口號般的圖解和满足於熱血的賁張,未像《繁花》般緊扣文藝創作的規律,去表現現實中大寫的「人」。

批評容易,怪責内地創作者卻不公。事實是内地文藝創作從題材到手法的禁錮不少。輿情大環境也缺乏寬鬆和包容,動輒上綱上線情況比比皆是。許多創作者難免畏首畏尾,佳作難產。


生存不易啊。

這已是老生常談。只寄望反思,營造人文精神大力回歸的創作大環境,更多的好作品方能問世。



本文作者:黃虹堅


(作者是香港作家,生於香港,長於內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和北京電影學院編導系畢業,曾任內地中學教師、電影公司編劇;返港後曾任職報刊與教科書出版公司編輯,後兼任各大學中文、語言、兒童文學課程導師;是小學普通話教科書作者,擔任過中文教科書顧問及各文學獎評委。代表作有電影劇本《橘紅色的校徽》、《湖草萋萋》;長篇小說《和誰在陽台看日落》、中短篇小說集《我媽的老套愛情》;少兒文學《十三歲的深秋》、《零點五分》等。作品曾獲內地、香港和台灣文學獎。)





致讀者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


點讚

收藏

評論

分享


(您的每次互動,都是對作者的最大鼓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微信平台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往期精彩回顧






瑣聊港人在內地享受的福利 |寧靜致遠
請「繽紛」幾個香港金曲夜 |寧静致遠
再遊巴黎 |寧静致遠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獨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