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11届上海双年展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公布全部主题展艺术家名单

2016-09-14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第11届上海双年展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到场嘉宾


第11届上海双年展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9月12日是第11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倒计时60天,9月12日下午第11届上海双年展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召开。


本次发布会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双年展项目负责人项苙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冯原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策展团队成员萨比赫·艾哈迈德刘畑陈韵出席。


本次发布会公布了公布本次双年展主题展的全部参展艺术家名单以及25件参展作品方案。会议还介绍了“51人”“复策展平台”以及“城市项目”的最新进度。让我们来先睹为快吧!


上海双年展新闻发布会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双年展项目负责人项苙苹由本月在PSA举办的国际双年展协会论坛谈起,目前国际上双年展为数众多,这些双年展的形式、内容、危机和未来前景也在艺术界被广泛讨论。现在双年展进入了亚洲时代,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说亚洲或中国的双年展问题一定是存在的,而且各有各的问题。比我们率先发展的西方双年展的危机正好可以给我们提供前车之鉴。所以以威尼斯为代表的西方老牌双年展的危机正好是亚洲和中国的双年展的发展契机。


上海双年展至今已是第十一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也有许多优势。首先它立足于上海,上海城市本身非常具有魅力,可以给艺术家提供足够的灵感。另外,上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作为强大后盾;其次,上海双年展依托PSA,作为国内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有稳定的财政支持及专业的工作团队,可以保证上海双年展的纯粹性与参展作品的独立性;第三,上海双年展有年轻的团队;第四,我们有一个有公信力的单一主策展人推选机制,由PSA学术委员会投票选出主策展人。


项苙苹还谈到了本次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与往届不同,本次的城市项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主题展的馆外延伸,比如“51人”、“理论剧院”有部分是发生在城市不同空间的;一部分是由PSA发起的馆外联动项目,如发生在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的2016“青策计划”之“谷神变”。这次城市项目把展示机会更多地给了生活在上海的人,比如“51人”,更直接地和城市、城市里的人发生更紧密的关系。每个参与其中的人代表了上海的一种特点和面向,他们共同构成了上海的丰富多元和魅力。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城市馆,也是流动的艺术项目。



▲第11届上海双年展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中对谈环节


新闻发布会的第二部分以对谈的方式进行,由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团队成员及复策展平台策展人之一萨比赫·艾哈迈德(Sabih Ahmed)主持,向到场的嘉宾不断地发问,引发上海双年展相关的议题。




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成员莫妮卡·纳如拉(Monica Narula)介绍了本次双年展的结构。策展的伊始,Raqs媒体小组就关心艺术作品的作用,同时关注不同的单个艺术作品集中后所产生的力量。所以在本次上海双年展中,设置了“终端站”的概念。希望终端站可以协助大家解决对身体、感知、周遭环境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也希望观众观看作品后,他们的世界观可以进一步被打开,思考这些问题


上海这座城市的本身给Raqs媒体小组很多策展灵感,其中之一是生活和艺术的联系及区别。所以本次展览中的“51人”的项目就是在探索生活和艺术的可能性,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打开很多事物的边界。而“理论剧院”则希望帮助人们去了解,把思考表演出来。通过“理论剧院”,让更多人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和了解。“复策展平台”是本次双年展非常有趣的部分,它是由来自7个国家的7位策展人对主题展“何不再问”的再次提问。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又可以展开更多的对话,在对话开展时有更多的声音加入。



▲第11届上海双年展展览脉络示意图




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成员吉比什·巴什(Jeebesh Bagchi)则介绍了本次上海双年展的结构是如何构想与发展的。他们最初是想到了一种能量,是动能(mobilization)与流动性(flow)。上海双年展聚集了许多艺术家,从策划、呈现到结束都是一种流动性的过程


他相信本次双年展的最后呈现会像一个行星宇宙,各种行星闪烁,拥有多元的艺术思路,让大家感受很多有趣的内容,并借此了解艺术家塑造世界力量的表达。




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团队成员及复策展平台策展人之一萨比赫·艾哈迈德(Sabih Ahmed)则介绍了他参与的“复策展平台”(Infra-Curatorial Platform)复策展平台是在主题展框架下所附生的且与主题展密切相关的,一共有7层,每层都是一个独特案例。他负责的是艺术家夏碧泉的一个档案文献展览(archive),通过以艺术家数字化后的3000余幅印相(contact sheet)私人收藏来探索21世纪档案文献的不同光景。


本次7位“复策展平台”的年轻策展人分别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迪德姆·雅滋茨(Didem Yazici)、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的伊凡·伊萨叶夫(Ivan Isaev)、来自中国杭州的刘畑、来自法国巴黎的慕娜·梅卡阿尔(Mouna Mekounar)、来自印度德里的萨比赫·艾哈迈德(Sabih Ahmed)、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斯拉加那·卡伊基尼(Srajana Kaikini)和来自尼日利亚拉各斯的乌古楚克乌-史慕斯·泽卫(Ugochukwu-Smooth C. Nzewi)。




第11届上海双年展策展组成员、“理论剧院”项目负责人及复策展平台策展人之一刘畑则介绍了他的复策展平台项目及理论剧院的最新动态


他谈到“复策展平台”的中文名字,原本翻译为“外策展平台”,后来经过讨论改成了“复策展平台”,“复”代表了一种复数、复活、复兴,是希望和展览多维多层次结构关系。在他的复策展平台项目中,负责的是毛晨雨的《捉鬼者:稻电影 2003-2016》,这是一个盘根错节的档案,在展览中除了空间出入口,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入口或出口,甚至是通往某一个世界的。展览呈现的旧物与故事中闪烁浮游不可见之精魂,需要一种当代性的捕捉,这让他联想到了“摄影”动作。这一特殊的动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捉鬼者拥有的动作。


而谈及刘畑负责的“理论剧院”部分,“理论剧院”不仅是双年展一部分,某种意义上是和双年展处于“之间”(in-between)的关系设置。我们曾经拥有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理论或戏剧,重要是如今还形成一种激进的挪用的态度,可以构成我们今天言说的方式,最重要每一次言说的时候可以创生新的形式,发明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




第11届上海双年展策展组成员及“51人”项目执行人陈韵为大家介绍了“51人”的最新动态,在执行这个项目时,她感受到强烈的“互动性”、“流动性”、“动员性”及“动能”。当她在招募时不会预先设想这51个人,而是在不断认识更多的人的过程中带给她启发,她希望这个项目够激发出来自个人和群体本身的潜力


本次新闻发布会上也公布了“51人”中的15个方案,他们中有极具军人气质却技艺惊人的面包师;有热爱山地自行车、极限运动的在少年宫无线电班任教的中年教练;有发誓要坐遍上海所有公交车的青年;有见证城市沧海桑田、在苏州河两岸长大的高中生;有一个成立了12年的民间糖纸收藏和研究团体;有3位手绘电影海报的美术工作者……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冯原代表了PSA学术委员会进行发言。在如今一个双年展“过多”的时代,他建议大家将上海双年展进行与其历史的“纵向”对比,而不是与其他国家的“横向”对比。


PSA学术委员会成立以来,它所确定的一个基本的使命是希望能够为在PSA里发生的上海双年展找到一个具有拉动性的话题,让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话题产生对撞,带来更大的反响。基于这个标准,他们选择了Raqs媒体小组作为主策展人。本次双年展的主题“何不再问”,是没有主体的反问。它蕴含了两个结构,一个是对提问背后权利预设或者是对标准答案怀疑,一个也预示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看法,暗示我们今天在构建知识世界时是否可以通过提问再加以塑造。


学术委员会非常的相信Raqs小组的主题在当下世界里面,能够给予不同的文化和国家更多新鲜的活力,触发更多人思考方式,调动当代艺术中更多怀疑或者是质问,以及具有智慧的提问和想法。学术委员会的期待在Raqs展览方案当中得到了呈现,Raqs公布的方案和他们选择艺术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他们用共同的游戏规则或共同价值观中不同文化和语言发声。因此在上海双年展开幕前的60天,学术委员会会一如既往对策展工作给予支持,同时也对这个展览的成功充满信心。



▲第11届上海双年展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现场


所有参展艺术家名单


第11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主题展共有来自40个国家的92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艺术家27位;女性艺术家32位,男性艺术家48位,艺术团体12组。


主题展“终端站”艺术家

依凡娜∙弗兰克(Ivana Franke)、瑞吉娜·侯赛·加灵多(Regina José Galindo)、玛卓林·戴克曼(Marjolijn Dijkman)、牟森+MSG


主题展参展艺术家

阿甘·哈拉哈普(Agan Harahap)、笹本晃(Aki Sasamoto)、安娜瓦纳·哈罗巴(Anawana Haloba)、艾莎·贾托伊(Ayesha Jatoi)、阿尤达莫拉·坦尼莫沃·奥昆森德与莎乐美·阿瑟加(Ayodamola Tanimowo Okunseinde & Salome Asega)、阿扎德·阿卡拉基(Azadeh Akhlaghi)、巴哈尔·贝巴哈尼(Bahar Behbahani)、比安卡·巴尔迪(Bianca Baldi)、细胞小组(Cell Art Group)、陈哲、克里斯蒂安·本巴拉·汤普森(Christian Bumbarra Thompson)、克里斯汀·孙·金(Christine Sun Kim)、欲望机器小组(Desire Machine Collective)、艾特尔·阿德南(Etel Adnan)、法布里斯·蒙泰罗(Fabrice Monteiro)、法尔扎纳·艾哈迈德·乌尔米(Farzana Ahmed Urmi)、司法建筑(Forensic Oceanography)、加干迪普·辛格(Gagandeep Singh)、乔治·阿德阿格伯(Georges Adéagbo)、格拉哈姆·哈伍德/优哈(Graham Harwood/YoHa)、夏碧泉(Ha Bik Chuen)、郝敬班、海蒂·芙欧特(Heidi Voet)、胡向前、伊斯提凡·西洛斯(István Zsíros)、贾格迪普·莱纳(Jagdeep Raina)、杰弗逊·品德(Jefferson Pinder)、约翰·杰拉德(John Gerrard)、卡尔·马克思(Karl Max)、肯德尔·戈尔斯(Kendell Geers)、凯勒·巴勒凯(Khaled Barakeh)、谢蓝天(Lantian Xie)、李明维(Lee Mingwei)、莉娜·祖布索瓦(Lena Zubtsova)、廖斐、CANTONBON、林科、阮芳灵(Phuong Linh Nguyen)、谭丽萨(Lisa Tan)、刘韡、刘雨佳、陆平原、马海蛟、毛晨雨、玛丽娜·安卓索维奇(Marina Androsovich)、马茨·莱德斯坦姆(Matts Leiderstam)、穆依纳克·比斯瓦思(Moinak Biswas)、缪格·伊尔马兹(MügeYilmaz)、娜布其(Nabuqi)、纳夫乔特·阿尔塔夫(Navjot Altaf)、尼古拉斯·威尔斯( Nicholas Wells)、尼古拉斯·赫氏/米歇尔·穆勒(Nikolaus Hirsch/Michel Müller)、奥利维耶·德·萨加赞(Olivier de Sagazan)、欧鲁·欧奇贝(Olu Oguibe)、张怡(Patty Chang)、彼得·皮勒(Peter Piller)、拉宾·孟达尔(Rabin Mondal)、激烈空间(Radical Space)、拉菲克·舒沃(Rafiqul Shuvo)、雷姆·阿尔卡迪(Rheim Alkadhi)、罗班·迈耶(Robin Meier)、罗斯·曼宁(Ross Manning)、萨米·巴罗基(Sammy Baloji)、森纳·奥泽曼(Sener Özmen)、西蒙娜·法塔尔(Simone Fattal)、索菲亚·斯道恩(Sofya Staune)、苏拉伯·胡拉(Sohrab Hura)、孙原+彭禹、SUPERFLEX、苏拉比·夏尔马与特贾斯维尼·尼南贾纳(Surabhi Sharma &Tejaswini Niranjana)、苏珊·克莱曼(Susanne Kriemann)、新井卓(Takashi Arai)、陶辉、陶思·马卡奇耶娃(Taus Makhacheva)、提奥·爱舍图(Theo Eshetu)、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维云娜·菲德(Verina Gfader)、Vinu V.V.、维沙·达尔(Vishal K. Dar)、王功新、王海川、杨振中、雅赞·卡里里(Yazan Khalili)、殷漪、于吉、郑波、郑重宾、周子曦


*以上排序按英语字母顺序


第11届上海双年展


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

The 11th Shanghai Biennale

Why Not Ask Again? - Maneuvers, Disputations & Stories


展期:2016年11月12日至2017年3月12日

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

策展组成员:萨比赫·艾哈迈德、刘畑、陈韵、黛丝·默恩德

复策展平台策展人:迪德姆·雅滋茨、伊凡·伊萨叶夫、刘畑、慕娜·梅卡阿尔、萨比赫·艾哈迈德、斯拉加那·卡伊基尼 和 乌古楚克乌-史慕斯·泽卫

展览协调人:徐辰斐

主题展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3楼

城市项目地点: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大悦城摩天轮、线上、长阳路糕潮面包坊、宝山路、定海桥以及上海音乐厅广场等。


在当下高度互联的全球语境之中,第11届上海双年展将着重于探寻“南南合作”的可能性,意图去呈现一个超越东西分野的具有发散性的艺术世界。集研究、创作、策展于一体的Raqs媒体小组表示:本届双年展不仅是一系列探索和研究的小结,更是新视角和新观点的起航。


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创立于199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双年展之一。


2013年,双年展迎来了它历史上最年轻的工作团队。同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暨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成立,为其学术的高度、深度掌舵。从2014年第十届开始,双年展采用了总策展人负责制,策展团队更加高效,展览也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相关阅读



欲想知道发布会公布的25件参展作品

请至PSA官方微信公众号“ 烟囱ㆍPSA”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